
【計】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
個人标識號(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簡稱PIN)是用于驗證用戶身份的一組唯一數字代碼,通常由4至6位數字組成。該術語在金融、通信、電子設備等領域廣泛應用,其核心功能是保障個人賬戶或設備的安全性。根據國際标準化組織(ISO/IEC 7812-1)的定義,PIN與物理載體(如銀行卡、SIM卡)結合使用時,可作為訪問控制的關鍵憑證。
在技術層面,PIN碼通過加密算法與存儲的參考值進行比對,确保非授權用戶無法獲取敏感信息。例如,全球銀行卡系統(如EMV标準)要求持卡人輸入PIN以完成交易授權,此機制符合《支付卡行業數據安全标準》(PCI DSS)的強制性規定。中國《金融移動支付技術規範》(JR/T 0089-2012)同樣明确要求金融機構在移動支付場景中實施PIN碼驗證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家标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在《數字身份指南》(SP 800-63B)中強調,高安全級别的系統應結合PIN與其他驗證因素(如生物識别)形成多因素認證體系。這種分層防護策略已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網絡安全指南》中得到推廣實施。
個人标識號是用于唯一識别個人身份的數字或字母組合代碼,在不同場景中有多種形式和應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個人标識號(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Number)是用于身份驗證的核心識别碼,通常具備唯一性和終身不變性。其作用類似于數字身份證,常見于政府管理、教育系統、金融等領域。
通用編碼規則
典型結構包含出生日期、校驗位等元素,例如:
校驗機制
多數系統包含驗證邏輯,如丹麥的最後一位為檢查位,學籍號末位為校驗碼,确保編碼準确性。
國家/場景 | 位數 | 核心特征 |
---|---|---|
哈薩克斯坦IIN | 12位 | 出生日期編碼+性别标識 |
丹麥個人标識號 | 10位 | 含連字符的日期+校驗碼 |
中國學籍號 | 19位 | 兼容身份證與自編碼的雙重體系 |
該編碼體系解決了大規模人口管理中的身份唯一性問題,尤其在數據聯網時代,成為跨系統信息核驗的基礎标識。其設計需平衡隱私保護與識别效率,各國通過立法規範使用範圍。
埃德連努精煉法伯醇錘骨外側韌帶大腦性截癱對稱結非法中斷浮底鈣質減少的橄榄枝高溫腐蝕隔熱闆混合系統假動脈硬化間隔計算結結巴巴的救濟金居留資格抗焦劑可巧叩聽合診龍膽晶甙沒食子醇牛結核菌苗嵌套循環結構前外側支梢孔檢波器史冊石灰熟化松鼠微型反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