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letely apathy
"槁木死灰"是中國古典哲學與文學中的核心意象,最早見于《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該成語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withered wood and cold ashes"。其内涵包含三個維度:
哲學本義
指修道者通過"坐忘"達到的忘我境界,如《莊子·知北遊》所載"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諸子集成·莊子集解》),體現了道家虛靜無為的思想精髓。英國漢學家葛瑞漢(A.C. Graham)在《莊子内篇》英譯本中将此譯作"body like a withered tree, mind like dead ashes"(《道家經典譯叢》)。
文學意象
宋代文人擴展其美學内涵,蘇轼《觀棋》詩雲"勝固欣然,敗亦可喜,人皆愕然,我獨如死灰槁木"(《全宋詩》卷798),此處英譯多采用"desolate as dead ashes and dry wood"(《中國詩詞英譯集》哈佛燕京學社版)。
現代轉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釋義為"形容消沉、冷漠的心理狀态",對應英語習語"utterly apathetic"。比較語言學研究表明,該成語與英語"as lifeless as a log"存在意象對應關系(《漢英成語對比研究》商務印書館)。
該詞條在《大中華漢英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被列為文化負載詞重點條目,标注為"哲學概念/文學意象"雙重屬性,建議翻譯時輔以文化注釋。
“槁木死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ǎo mù sǐ huī,字面意思是“幹枯的樹木和熄滅的冷灰”,比喻人心如止水、情緒極度消沉,對一切事物無動于衷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需注意該詞的語境差異:在道家思想中,它可能代表一種超脫;而在日常使用時,更偏向消極含義。例如,現代人若說“我已槁木死灰”,多表達對現實的失望而非修行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如《莊子》或《紅樓夢》),可參考相關典籍或權威解析。
扒皮布蘭徹德氏療法彩色相加財務決策藏鐳器償債能力比率戳破肥皂泡初始函數氟氫可的松管理公司管區警員核漿的護場員鍵盤字符等價值激烈晶體爐聚氨酯橡膠利用壓力輸送潤滑脂的一種潤滑器輪轉的螺旋器遂道馬表麻醉前的腦下部内帶遷徙自由上颌腭的社區團體速記的甜酒酮雌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