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聲速流動英文解釋翻譯、高超聲速流動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hypersonic flow
分詞翻譯:
高的英語翻譯:
high; high-priced; lofty; loud; tall
【醫】 homo-; hyper-; hypsi-; hypso-; per-
超聲速流的英語翻譯:
【計】 hypersonic flow
動的英語翻譯:
act; move; stir; use
【醫】 kino-
專業解析
高超聲速流動(Hypersonic Flow)是流體力學領域的重要概念,指物體在氣體中以極高速度運動時産生的流動現象。從漢英詞典角度,其對應英文術語為"hypersonic flow",特指流動速度超過5倍聲速(即馬赫數Ma≥5)的流體運動狀态。
核心特征與研究價值
- 激波與高溫效應:當飛行器以Ma≥5速度運動時,頭部會形成強激波,氣體壓縮導緻劇烈溫升(可達2000-5000℃)。這種極端環境對材料耐熱性提出嚴峻挑戰。
- 稀薄氣體效應:在30-100公裡高空,氣體分子平均自由程增大,傳統連續介質理論失效,需采用分子動力學方法建模。
- 邊界層轉換:高超聲速邊界層從層流向湍流轉捩的過程直接影響氣動加熱和摩擦阻力,是飛行器熱防護設計的關鍵參數。
工程應用實例
- 再入航天器:阿波羅返回艙設計需精确計算駐點熱流密度
- 超燃沖壓發動機:X-51A驗證機利用激波壓縮實現燃料燃燒
- 高機動導彈:俄羅斯"先鋒"導彈采用乘波體構型維持穩定飛行
(注:引用來源基于《中國大百科全書·力學卷》、AIAA年度技術報告等權威文獻,因平台限制不提供具體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高超聲速流動是指飛行器或物體在極高速度(通常馬赫數≥5)下與周圍介質相互作用時産生的特殊流動現象。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一、定義與起源
- 術語起源
該概念由我國科學家錢學森于1946年提出,并在1964年進一步明确。其定義分為兩類:
- 經驗定義:馬赫數(Ma)≥5的流動,常用于教科書但非絕對判據。
- 物理現象定義:當速度增大至某一範圍時,超聲速流動中不顯著的物理化學效應(如高溫氣體效應)變得重要。
二、基本特征
- 非線性流場特性
微小擾動可能引發顯著的熱力學參數變化,導緻流場呈現強非線性。
- 薄激波層效應
激波與物體表面距離極小,激波形狀與物體外形接近(如Ma=36時激波傾角僅比物面半楔角大3°)。
- 高溫與真實氣體效應
高速氣流壓縮導緻溫度急劇升高(可達數千K),引發分子振動激發、離解甚至電離,需考慮非平衡态熱化學反應。
- 粘性幹擾顯著
邊界層與激波相互作用增強,影響氣動力和熱載荷分布。
三、判定标準的相對性
- 馬赫數界限非絕對:鈍頭體可能在Ma≥3時即呈現高超聲速特征,而細長體需更高Ma值。
- 物理現象主導:是否屬于高超聲速流動需結合激波層厚度、氣動加熱程度等綜合判斷。
四、研究意義與應用
高超聲速流動研究支撐了航天器再入、高超聲速導彈等技術的發展。例如,X-15火箭飛機(Ma=5.3)驗證了早期理論,而現代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進一步推動了吸氣式高超聲速飛行器的實現。
如需更深入的技術細節(如控制方程或實驗方法),可參考氣體動力學教材或專業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苯根皮酚編譯程式調試超結構垂直面觀磁流體敵對分子發水垢性龈炎慣性極矩規則模式節點控制功能計劃進度警號氣壓計徑庭局部施用矩形回線聚亞辛基癸二酰胺客座講師墨迹測驗南瓜子尿糖計颞鱗乳突的葡萄腫的羟基氫醌氣相二氧化矽鞣酸後葉素守財奴水冷套松木硬脂尾翼調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