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rge pole; punt-pole
篙(gāo)是一種用于撐船推進的長杆工具,特指在淺水或内河航道中使用的撐船杆。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如下:
工具定義
篙是以竹、木制成的長杆,底部常包鐵箍,通過抵住河床或岸邊的反作用力推動船隻行進。英文對應詞為"punt-pole"(用于平底船)或"barge pole"(駁船篙),強調其推進功能 。
例:船夫以篙點水,輕舟溯溪而上。
結構特征
傳統篙長約5-8米,直徑約5-8厘米,材質需兼具韌性與浮力。竹制篙因中空結構而輕便耐用,為江南水鄉常見形制 。
《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廣韻》注:“篙,進船竿也”;《淮南子·說林訓》載:“以篙測江,雖深必至”,印證其探水深、推船行的雙重功能 。
地域應用
常見于中國江南水網、漓江、三峽等區域,適用于吃水淺的烏篷船、竹筏等。與“橹”的搖動推進、“槳”的劃水形成互補 。
力學原理
撐篙遵循杠杆定律,其推力公式可表示為:
$$ F = frac{m cdot g cdot L_1}{L_2} $$
其中 $F$ 為推進力,$m$ 為人體質量,$g$ 為重力加速度,$L_1$/$L_2$ 為力臂比,體現人力轉化為船行動能的效率 。
“篙”是一個具有名詞和動詞雙重詞性的漢字,讀音為gāo,常見釋義和用法如下:
名詞(主要用法)
指用竹竿或杉木制成的撐船工具,通常用于淺水河道中推動船隻前行或轉向。例如:
動詞
表示用篙撐船的動作。例如:
詞彙 | 釋義 | 來源 |
---|---|---|
竹篙 | 竹制的撐船竿 | |
篙工 | 以撐篙為業的船工 | |
篙痕 | 撐船時篙在岸上留下的痕迹 |
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參考《康熙字典》或方言文獻。
白楊木膀胱後膿腫膀胱石刀閉口哼歌敝砂模唇部電磁系統的動态等效多毛耳非破壞性讀出供氣泵骨盆上口浩如煙海降落金唱片荊豆鹼胫腓骨的頸内動脈靜脈叢快速翻譯列文蒸發器謀叛目标機萘苯甲酸铋捧屏蔽溶胞三角套剩磁陶氏合金鐵質沉着完全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