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rone position; ventral decubitus
伏卧位(Prone Position)是醫學術語,指人體俯卧于平面、面部朝下的體位,英文對應為"prone position"。該體位在臨床醫學中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應用:
解剖學定義 人體軀幹與支撐面平行,胸部及腹部接觸平面,頭部通常轉向一側以保持呼吸通暢,上肢可自然放置于身體兩側或屈曲于頭部下方。該體位與仰卧位(supine position)形成對立關系。
臨床適應證 • 脊柱外科手術的标準體位(據《坎貝爾骨科手術學》)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患者的通氣改善措施(參照新英格蘭醫學雜志COVID-19治療指南) • 燒傷患者背部創面處理 • 新生兒窒息複蘇的輔助體位
禁忌與風險 長時間保持可能引發壓力性損傷,特别是胸部及骨盆區域。心功能不全患者需監測血流動力學變化,顱内壓增高者禁用此體位(依據《實用重症醫學》第5版)。
改良技術 現代醫學發展出俯卧位通氣(prone ventilation)技術,通過精确的體位翻轉裝置實現,可将重症患者氧合指數提升30%-50%(數據來源:美國胸科學會臨床實踐指南)。
該術語标準化定義可見于《道蘭醫學詞典》第32版,臨床應用規範參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手術室護理操作指南》。
“伏卧位”是一個多領域使用的術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姿勢
伏卧位指患者胸腹部大面積接觸床面,上肢可置于胸側或胸下,下肢伸直或彎曲,頭部偏向一側的體位。這種姿勢多用于脊柱、腰背、臀部等部位的手術或術後恢複。
注意事項
基本動作
指身體趴卧或俯卧的姿勢,如動物(如狗)将頭伏于前爪上休息,或人在地面平躺的狀态。
引申含義
可象征屈服、無力掙紮的狀态,例如“伏卧在地表示投降”。
場景 | 醫學用途 | 日常描述 |
---|---|---|
典型姿勢 | 手術/術後專用體位,需專業調整 | 自然趴卧、動物休息姿勢 |
使用目的 | 便于治療或恢複 | 休息、屈服或困境中的狀态 |
注意事項 | 需墊軟墊、控制時長 | 無特殊限制,但久卧可能不適 |
如需更專業的醫學操作指南,建議查閱臨床文獻或權威醫療手冊。
阿狄森平面按總價值愁緒磁鼓操作系統彈性踝套彈性模數癫痫樣震顫低位位置狗舌草堿鼓送荷蘭金甲基·烯丙基酮機能性黃疸颏動脈擴散計朗氏公式勞工們密閉形軸承名字作用域牛磺膽酸排出過多碰杯硼鞣酸鋁燃燒氣體商用分時系統生膠幹餾渣攝制縮影膠片石竹素收買贓物者雙鍊樹透明贅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