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nego
blame; evildoing; have to; non-; not; wrong
【計】 negate; NOT; not that
【醫】 non-
I; me
在漢英詞典語境下,“非我”是一個具有哲學和語言學雙重含義的詞彙,其核心釋義及權威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哲學概念 (Philosophical Concept)
指與“自我”(self/ego)相對立或相區别的存在、意識或外部世界。它強調主體與客體的分離,常見于東西方哲學讨論中。
例:在印度哲學中,“非我”(anātman/anatta) 是佛教核心教義之一,指不存在永恒不變的獨立自我實體。
來源:《漢英綜合大辭典》(ISBN 978-7-5326-5310-3),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20年修訂版,第842頁。
字面直譯 (Literal Translation)
作為漢語短語,“非我”可直接譯為 “not me” 或 “not myself”,表示對自身屬性的否定或與他者的區分。
例:此決定非我本意 → This decision was not my intention.
來源:《現代漢英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年,第398頁。
二、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牛津英漢漢英詞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定義:“非我” 對應 “non-self” 或 “the other”,特指哲學中與主體意識相對的外部客觀存在。
來源: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1123.
線上參考: 牛津詞典“非我”條目 (需訂閱訪問)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英漢雙解)
在“自我”(self) 詞條下标注反義概念為“非我”(non-ego),強調心理學中“本我”與外部環境的對立。
來源: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第1892頁。
三、哲學語境擴展
在西方哲學中,“非我”(the non-I) 源于費希特(J.G. Fichte)的知識學理論,指自我設立的對立面。黑格爾進一步将其納入辯證法,認為“非我”是自我意識發展的必要環節。此概念與中國道家“無我”思想形成跨文化對話,但語義側重存在差異。
四、雙語應用示例
原文: 認識自我需先理解非我的邊界。
譯文: Understanding the self requires first compreh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non-self.
來源: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關鍵詞英譯研究》,2018年,第76頁。
權威參考文獻
“非我”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佛教中“非我”(Nirātman)指對“我”(ātman,即永恒靈魂或實體)的否定,屬于核心教義之一。它強調一切現象(包括身心)都是無常、無自性的,破除對“自我”的執着。與“無我”(Anātman)的區别在于,部派佛教中部分學派認為“非我”更側重否定實體性,而“無我”強調因緣聚合的特性。
在德國哲學家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中,“非我”指由“自我”意識外化産生的對立面。他認為:
作為漢語詞彙時,“非我”有兩種用法:
需注意佛教與哲學定義的差異: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宗教哲學領域需區分學派背景,日常使用則側重語義邏輯。
部署出庭受審令磁荷催款收據靛卡紅試驗對比分析俄國的法定卷冊放射性的發熱曲線分散藍2BLN分壓器靜息期卡波克斯過程類黃體素氯化法紙漿縷流青菜青黴素牙錠親色性審判記錄市場劃分雙束雙聚焦質譜計輸卵管卵巢囊腫輸送人特征卡片托爾凱氏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