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nego
blame; evildoing; have to; non-; not; wrong
【计】 negate; NOT; not that
【医】 non-
I; me
在汉英词典语境下,“非我”是一个具有哲学和语言学双重含义的词汇,其核心释义及权威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哲学概念 (Philosophical Concept)
指与“自我”(self/ego)相对立或相区别的存在、意识或外部世界。它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常见于东西方哲学讨论中。
例:在印度哲学中,“非我”(anātman/anatta) 是佛教核心教义之一,指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独立自我实体。
来源:《汉英综合大辞典》(ISBN 978-7-5326-5310-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年修订版,第842页。
字面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作为汉语短语,“非我”可直接译为 “not me” 或 “not myself”,表示对自身属性的否定或与他者的区分。
例:此决定非我本意 → This decision was not my intention.
来源:《现代汉英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第398页。
二、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牛津英汉汉英词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定义:“非我” 对应 “non-self” 或 “the other”,特指哲学中与主体意识相对的外部客观存在。
来源: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1123.
在线参考: 牛津词典“非我”条目 (需订阅访问)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汉双解)
在“自我”(self) 词条下标注反义概念为“非我”(non-ego),强调心理学中“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对立。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第1892页。
三、哲学语境扩展
在西方哲学中,“非我”(the non-I) 源于费希特(J.G. Fichte)的知识学理论,指自我设立的对立面。黑格尔进一步将其纳入辩证法,认为“非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必要环节。此概念与中国道家“无我”思想形成跨文化对话,但语义侧重存在差异。
四、双语应用示例
原文: 认识自我需先理解非我的边界。
译文: Understanding the self requires first compreh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non-self.
来源: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关键词英译研究》,2018年,第76页。
权威参考文献
“非我”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佛教中“非我”(Nirātman)指对“我”(ātman,即永恒灵魂或实体)的否定,属于核心教义之一。它强调一切现象(包括身心)都是无常、无自性的,破除对“自我”的执着。与“无我”(Anātman)的区别在于,部派佛教中部分学派认为“非我”更侧重否定实体性,而“无我”强调因缘聚合的特性。
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中,“非我”指由“自我”意识外化产生的对立面。他认为:
作为汉语词汇时,“非我”有两种用法:
需注意佛教与哲学定义的差异: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宗教哲学领域需区分学派背景,日常使用则侧重语义逻辑。
阿洛铜钠兵舍磁土地中海热耳轮脚肥厚性腱鞘炎鲱油给料斗骨因子合法标准颌下腺窝幻路线圈货真价实的甲萘多昔基本成本急性鼻炎克里林快速胆甾醇试验扩充基金朗格氏线亮油黑色基流电的马蹄外翻足马-伊二氏法米隆碱内务指令欧白芷调试开关头孢菌素外伤性骨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