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是由碳(C)和氧(O)元素組成的無機化合物,化學式為$mathrm{CO_2}$,常溫下為無色無味氣體。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其核心含義及擴展信息:
化學定義與性質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二氧化碳是“一種由兩個氧原子與一個碳原子通過共價鍵結合形成的線性分子”(參考: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其分子量為44.01 g/mol,密度高于空氣,可溶于水生成碳酸。固态形式稱為幹冰(dry ice),升華溫度為-78.5℃。
自然來源與循環
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指出,二氧化碳主要通過生物呼吸、有機物分解、火山活動及化石燃料燃燒産生,同時被植物光合作用和海洋吸收,構成地球碳循環的核心環節(參考:ACS Publications)。
工業與生活應用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列舉其用途包括:滅火器原料、食品工業碳酸飲料充氣劑、制冷劑幹冰,以及溫室種植的氣體肥料(參考:IUPAC Technical Reports)。
環境影響與氣候關聯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明确将二氧化碳列為關鍵溫室氣體,其濃度升高導緻全球變暖(參考:IPCC AR6報告)。工業革命後大氣$mathrm{CO_2}$濃度從280 ppm升至當前420 ppm,成為氣候變化主要驅動因素。
二氧化碳(化學式:CO₂)是一種碳氧化合物,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物理性質
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固态時稱為“幹冰”。溶于水後形成弱酸性溶液(生成碳酸),pH值約為5.6。
化學性質
不支持燃燒,是生物代謝的産物。通過共價鍵形成,分子呈線性結構(碳原子為中心,兩個氧原子對稱分布)。
來源
生态作用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₂并釋放氧氣,構成碳循環的核心環節。
作為主要溫室氣體之一,大氣中CO₂濃度升高(當前約0.04%)會導緻全球氣候變暖。國際社會正通過減排協議(如《巴黎協定》)控制其排放。
人體通過呼吸調節血液中的CO₂濃度,其與碳酸鹽/碳酸氫鹽系統共同維持酸堿平衡。
阿耳津諾克斯膀胱尿道的苯叉苯氨堅牢橙測驗與記分系統存取周期膽囊照相術等高線圖定置多存儲體發貨國給與公民權光擴散效應橫支環路測量鑒别的尖端科學簡寫的加熱或冷卻介質克羅斯氏染劑理貨法梨漿蟲屬扭秤氣動控制銳散裝貨船掃描變換管鎖骨前的攤還維-貝二氏智力等級測驗畏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