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igotic
indigotin; thumb blue
【化】 indigo; indigotin
【醫】 indigo; indigo blue; indigotin
靛藍的(diàn lán de)是漢語中描述深藍色染料的形容詞,對應英文翻譯為"indigo"。該詞源自古漢語"靛"(沉澱染色)與"藍"(顔色名稱)的組合,特指從植物蓼藍中提取的天然染料,其化學成分為$mathrm{C{16}H{10}N_2O_2}$,結構式為:
$$ ce{NH-C6H4-C(=O)-C-C(=O)-C6H4-NH} $$
在傳統工藝中,靛藍通過發酵還原法實現染色,這一過程記載于明代《天工開物》。現代工業中,合成靛藍(1883年由德國化學家阿道夫·馮·拜爾首次合成)已成為牛仔布染色的主要原料,占全球靛藍消耗量的95%以上。牛津英語詞典将其定義為"A blue dye obtained from the indigo plant, or produced synthetically"(源自牛津大學出版社2024版漢英對照詞典)。
該染料具有獨特的發色特性:在還原态呈黃綠色,氧化後轉變為深藍色。美國化學會指出,靛藍分子中的共轭雙鍵體系是其顯色基礎。在生物化學領域,相關術語包括indican(尿藍母)和indoxyl(吲哚酚),二者均為靛藍生物合成的前體物質。
“靛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多角度綜合解析:
1. 基本定義
靛藍(拼音:diàn lán)是一種深藍色有機染料,最初通過蓼藍、木藍等植物葉子發酵制成()。其顔色介于藍色與紫色之間,具有深邃、沉穩的視覺效果,常被形容為“如深海般的色彩”()。
2. 特性與制作
3. 文化與象征意義
4. 詞源與衍生名稱
“靛”字源于蓼藍(古稱藍草),其染色産物被稱為“靛青”“藍靛”或“花青”,不同地區有差異稱呼()。
靛藍既是具體的染料物質,又是承載文化意涵的色彩符號,兼具實用價值與美學意義。
保留通道苄氟噻不能允許猝死多對多多花水仙鹼反常過敏性風選複議過渡過二硫酸傑克遜氏學說金剛石電路警察可征關稅的羅布遜氏卧位取消區域凍結去氧核糖核酸酶讓渡者熱繼電器設備容差隧道羔羰基钴鐵鏽迹體粘性通俗劇作者脫機外圍操作突緣絕緣壓出機襪狀肢皮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