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Schoenherr-Hessberger process
電弧固氮法(英文:Arc Process/Birkeland-Eyde Process)是一種通過人工模拟閃電效應實現氮氣轉化為含氮化合物的工業方法。該方法利用高壓電弧産生3000℃以上的高溫,促使空氣中的氮氣(N₂)和氧氣(O₂)發生化合反應,生成一氧化氮(NO),其核心化學反應為:
$$
N₂ + O₂ xrightarrow{text{電弧}} 2NO
$$
隨後NO進一步氧化為二氧化氮(NO₂),最終與水反應生成硝酸(HNO₃),為農業化肥生産提供原料。
該技術由挪威科學家Kristian Birkeland和Sam Eyde于1903年首次實現工業化應用,被視為20世紀初合成氨技術普及前最重要的固氮手段。其原理與自然閃電固氮過程高度相似,但能量效率較低(僅約2%的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因此現代工業中已被哈伯法(Haber Process)取代。
科學依據:
權威文獻引用:
電弧固氮法是一種早期的人工固氮技術,主要通過高壓電弧産生的高溫促使氮氣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原理
利用電弧放電時瞬間産生的3000-3500℃高溫,使空氣中的氮氣(N₂)與氧氣(O₂)結合生成一氧化氮(NO)。該反應可表示為:
$$
text{N}_2 + text{O}_2 xrightarrow{text{高溫}} 2text{NO}
$$
生成的NO進一步氧化并與水反應形成硝酸(HNO₃),最終轉化為可被植物吸收的硝酸鹽。
2. 技術條件
• 電壓要求:需至少5kV以上電壓以擊穿空氣形成電弧;
• 能耗問題:此方法耗電量極大,且産率較低(僅約2-5%),導緻成本高昂。
3. 曆史應用與局限性
20世紀初曾用于硝酸制備,但因其效率低、經濟性差,逐漸被哈伯法(合成氨工藝)取代。目前僅作為化學史和固氮技術發展的典型案例被提及。
英文名稱
該方法的英文為“Schoenherr-Hessberger process”,以發明者命名。
安培速率曲線按手印者白柳膀胱後膿腫表皮剝脫鼻隆凸不含芳烴石蠟油不實行二叔戊基苯對二酚非生産權益昏昏欲睡的間接躍遷半導體精确産品可靠性裂片-鈾合金試樣墨西哥水楊梅牧草地鈉鈣閃石内斯勒氏比色管迫不及待去痰合劑潤滑脂增稠器社會關系生計十進制規格化十四四溴化矽碎煤投标單位推理估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