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telegraph channel
cable; telegraph; telex; wire
【計】 telegram
【經】 telegram
【計】 C; CH; channel; signal channel
"電報信道"是通信工程領域的基礎術語,其漢英對照表述為"電報信道(telegraph channel)"。該概念包含三層核心定義:
物理傳輸介質
指承載電報信號的實體通道,包含架空明線(如19世紀跨大西洋電報電纜)、同軸電纜、微波中繼等傳輸載體。根據《現代通信系統原理》定義,這類介質需滿足0.3-3.4kHz的基帶信號傳輸要求。
邏輯通信鍊路
在頻分複用(FDM)系統中,指分配給電報業務的4kHz标準頻帶寬度。國際電信聯盟ITU-T G.702标準規定,每個标準電報信道需确保50波特率的信號傳輸穩定性。
數字調制體系
現代通信語境下延伸為二進制數字信號的傳輸路徑。典型如CCITT V.21建議書定義的300bps調制信道,采用頻移鍵控(FSK)技術,在600-3000Hz頻段劃分獨立通信通道。
曆史文獻顯示,1844年莫爾斯電報系統首次實現物理信道與信息編碼的體系化結合,該突破被收錄于IEEE通信曆史檔案。當前無線電報系統仍沿用ITU《無線電規則》附錄13規定的專用高頻(HF)頻段進行國際遇險安全通信。
“電報信道”一詞需拆分為“電報”和“信道”兩部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電報是一種通過電信號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最早出現于19世紀30年代。它利用編碼(如摩爾斯電碼)将文字轉換為電脈沖信號,通過專用線路或無線電波傳輸。
傳輸方式
電報信號通常通過架空線、地下電纜或無線電波傳輸。發送端将編碼信號轉換為電脈沖,接收端解碼後還原信息。早期電報需依賴人工拍發,傳輸速率較低。
曆史地位
電報曾是重要的遠距離通信工具,但隨電話、傳真等技術的發展逐漸被取代。
核心概念
信道是信號傳輸的物理媒介或頻帶,作用包括傳輸信號、限制幹擾及糾錯。狹義信道指具體傳輸介質(如電纜、無線電波),廣義信道還可能包含信號處理環節。
主要分類
信道編碼
通過增加冗餘碼元(監督碼元)實現糾錯,确保傳輸可靠性。例如,在電報傳輸中,編碼可減少噪聲幹擾的影響。
結合兩者,“電報信道”指電報信號傳輸所使用的具體信道,包含以下特點:
媒介類型
早期以專用架空線、地下電纜為主(屬有線信道),後期也可通過無線電波傳輸(無線信道)。
信號特性
采用脈沖信號傳輸編碼信息,需適應信道頻譜特性以減少能量損失。
應用場景
曆史上用于軍事、新聞等需快速傳遞文字的領域,信道可靠性直接影響信息準确性。
電報信道是電報系統實現信息傳輸的物理或邏輯路徑,其性能受傳輸介質、編碼技術及噪聲幹擾共同影響。盡管現代通信中電報已非主流,但其信道原理仍為無線通信技術奠定了基礎。
奧昔拉定半日休假比阈不能補償的超額利潤潮閘傳輸等級電子式鬥肺泡擴張滾筒試驗喝夠弧面角檢查器甲噻嗯唑啉擴張政策硫汞撒毛囊角化不良棉籽排序生成器強力反抗求補系統奇異閉尿染色體消失認繳股款薩莫安雙球菌結膜炎雙折射的鼠李樹皮碳黴糖條件防禦運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