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telegraph speed
cable; telegraph; telex; wire
【計】 telegram
【經】 telegram
career; pace; quickness; rapidity; rate; speed; velocity
【化】 velocity
【醫】 rate; speed; velocity
電報速度(telegraph speed) 指電報信號在單位時間内傳輸的信息量或字符數,是衡量電報通信效率的核心指标。在傳統電報系統中,其物理含義為電碼(如莫爾斯電碼)的發送速率;在現代通信中,可引申為信息傳遞的時效性。
物理傳輸速率
以波特率(Baud rate) 計量,即每秒發送的信號脈沖數。例如:标準莫爾斯電碼傳輸速度為 20-30 詞/分鐘(約 4-6 字符/秒)。
英文對應:Transmission rate measured in bauds, indicating signal pulses per second.
業務效率指标
在電報業務中,常以字/時或組/分為單位,反映實際信息處理能力。國際電信聯盟(ITU)規定,标準電報速度為每分鐘傳送 400 個字母數字字符。
英文對應:Operational efficiency measured in characters/words per minute (CPM/WPM).
曆史語境
19世紀電報時代,"電報速度"指電文從發報到投遞的總耗時,受中轉站、譯碼環節影響。例如:1870年跨大西洋電報需 10 分鐘/詞。
英文對應:End-to-end transmission latency in historical telegraphy.
語言學引申義
漢語中衍生出比喻用法,形容信息傳遞或決策的迅捷性(如"以電報速度響應")。英文對應短語:"at telegraphic speed",強調極高效率。
注:本文釋義綜合通信工程、語言學及曆史文獻,核心術語均标注中英文對照表述。
關于“電報速度”的解釋需要從物理傳播和通信效率兩個層面理解:
電信號的物理傳播速度 電信號在導體中的傳播速度接近光速,即約$3 times 10 text{米/秒}$。這一速度理論上可繞地球7.5圈/秒。但需注意,這是電磁波在真空或理想導體中的理論值,實際導線中會因電阻、電容等因素略有降低。
電報通信的實際效率 電報作為通信方式的速度包含多個環節:
曆史語境中的“電速” 古漢語“電速”為比喻性表達(如《三國志》中“恨去電速”),形容迅捷,與物理速度無直接關聯。
現代對比 光速傳播的瞬時性僅體現在信號通過導體的過程,而完整電報服務在19世紀的實際傳輸效率約為數百公裡/小時,例如19世紀50年代倫敦至巴黎的電報需20分鐘,而現代光纖通信可實現毫秒級跨國傳輸。
電報速度需區分“電信號傳播速度”(接近光速)和“通信服務效率”(受技術限制較慢)。日常所說的“電報快”是相對于傳統驿馬通信而言,而非指達到物理極限速度。
安裝闆不講道理的不透水密封采樣誤差單甯酶底料轭合返老還童學說發支工作符號除錯杆狀的骨髓組織增殖解煙鹼的激光散射津塞氏瓊脂斜面組織培養法機器可讀的媒體空氣空間拉拉鍊林蔭大道冒險函數平衡法上的地役權前庭盲端驅蟲苋根人工放射溶劑化熱三端口存儲器通風櫥同種原子環網絡模拟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