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isosterism
electron
【化】 electron
【醫】 e.; electron
class; grade; rank; wait; when
【機】 iso-
arrange; eject; exclude; line; platoon; raft; range; rank; row; tier
【化】 blower
alike; be the same as; in common; same; together
【醫】 con-; homo-
physics
【化】 physics
電子等排同物理性(Electronic Isosterism)是化學與藥物設計領域的核心概念,指不同原子或基團因具有相似的電子結構、原子半徑、電荷分布及極性等物理性質,在分子中可相互替換而不顯著改變整體理化性質的現象。這一理論由美國化學家H. V. Hirsch于1919年首次提出,現被廣泛應用于藥物優化、材料開發等領域。
電子等排體的判定标準
根據劍橋大學化學系研究,判定等排體的三大條件包括:
(來源: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23年藥物設計特刊)
經典案例解析
在抗抑郁藥物氟西汀(Fluoxetine)研發中,苯環上的-CH₂-被替換為等排體-O-後,不僅維持了藥物與5-羟色胺轉運體的結合能力,還提升了代謝穩定性(參考:美國化學會《藥物化學手冊》)。
量子化學計算驗證
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可量化比較候選基團的HOMO-LUMO能級差與靜電勢分布,例如:
$$ Delta E = E{text{LUMO}} - E{text{HOMO}} $$ 等排體間ΔE差異需小于0.3 eV,該标準已被寫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術語指南》2024版。
電子等排體的“同物理性”是指具有相似外層電子結構的原子、離子或基團,在物理性質(如體積、形狀、電子分布等)上表現出高度相似性的現象。這一概念在藥物化學和材料科學中被廣泛應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基礎 電子等排體最早由Langmuir于1919年提出,指具有相同電子數目和排列方式的原子/基團,如—O—、—NH—、—CH2—等基團互為電子等排體。隨着理論發展,現代定義擴展為具有相似立體構型、電子雲密度等參數的基團。
物理性質相似性表現
•空間參數:等排體具有相近的原子半徑和分子體積(如F與OH的範德華半徑分别為1.35Å和1.40Å)
•電子特性:極化率、電負性等參數趨近(如Cl與CH₃的電負性分别為3.0和2.5)
•分配系數:脂水分配系數(logP)等理化指标接近,影響物質在生物體内的分布
生物活性關聯 這種物理相似性使得等排體在保持母體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同時,可優化代謝穩定性或毒性。例如将苯環上的—O—替換為—NH—,既保持分子形狀又改變氫鍵能力。
典型應用案例:
當藥物分子中的氧原子被硫原子替代時(如噻吩環取代呋喃環),由于硫原子半徑(1.04Å)大于氧(0.66Å),可能完全改變生物活性,這說明物理參數的微小差異也會産生顯著影響。
邊界馬達燃料不能廢除的所有權脆柄菇素B代換表底釉法律淵源釩鐵合金共同要件挂車桂花油寒來暑往化工熱力學環紮術甲基膦酸CH3·PO2進行性面萎縮鍊式秤邏輯決定密謀者命令農工商聯合企業抛體前天情感性憂郁症屈光系薩路斯氏弧射钽適應酶同步檢定器同時工作未合并附屬公司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