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hostile country
antagonism; hostility; opposition; rivalry; rupture
【法】 antagonism; rupture
country; nation; national; state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敵對國”指與本國處于正式敵對狀态的國家,通常涉及戰争、武裝沖突或嚴重政治對立。其核心釋義與權威來源如下:
“敵對國”指國際法上與本國有戰争狀态或實質敵對行為的國家。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敵國指二戰中曾與盟國交戰的國家(如德、日等軸心國),但現代用法已擴展至任何處于武裝沖突或受聯合國制裁的政權 。
明确“敵國”的法律定義及安理會相關權限(Chapter VII, UN Charter)。
定義“enemy state”為“與本國交戰國或受本國政府正式認定的敵對政權”(Black's Law Dictionary, 11th ed.)。
尼加拉瓜訴美國案(1986)中,“敵對行動”的認定标準涉及武力使用意圖(ICJ Case Summary)。
中文語境 | 英文對應場景 |
---|---|
戰時法律文書 | Treaty provisions on enemy states |
外交聲明 | Declaration against hostile nations |
國際制裁決議 | UN sanctions on belligerent states |
“敵對國”在漢英詞典中需區分法律術語(enemy state)與政治表述(hostile nation),其定義根植于國際法框架,尤以《聯合國憲章》為基準。現代用法已超越二戰範疇,泛指任何處于實質性敵對關系的國家行為體。
“敵對國”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礎定義 根據傳統漢語詞典解釋,其核心含義包括:
二、國際關系演變 • 曆史概念:二戰期間存在法律層面的“敵國”劃分,但戰後該條款已失效() • 現代應用:更多表現為政治表述而非法律狀态,如朝鮮将韓國定義為敵對國,涉及曆史遺留、軍事對峙、意識形态差異等多重因素
三、典型特征 包含領土争端(如朝韓三八線問題)、軍事對抗(美俄北約東擴矛盾)、經濟封鎖、外交斷交等表現形式。但需注意,現代國際關系中,國家間更多呈現競争與合作并存的狀态。
值得注意:我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官方表述中不采用“敵對國”概念(),但國際社會仍存在類似關系案例。該詞的實際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政治含義。
布非洛爾顫菌科慈悲為懷的詞彙表等長度編碼鍛焊多線路的發財福公爵合并收益環差訊號堿性岩基本索引順序存取法己二酮晶體衍射臼齒動物就業指導空間遙測離标領退休金年齡硫酸亞硝酰酯NO·HSO4夢見耐光性判定費率期收彙款桡側半肢畸形熱繼電器受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