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CM; core memory; core storage; core store
磁心存儲器(Magnetic Core Memory)是20世紀50至70年代計算機領域使用的一種非易失性隨機存取存儲器。其英文術語由"magnetic"(磁性)、"core"(核心)和"memory"(存儲器)構成,反映了該技術通過磁性材料的磁化方向存儲二進制數據的本質特征。
從技術實現角度,磁心存儲器由排列成矩陣的微型鐵氧體磁環構成。每個磁環代表一個存儲單元,通過改變磁化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來記錄"0"和"1"兩種狀态。數據讀取時,系統會施加檢測電流,通過感應線圈的電壓變化判斷磁化方向。這種設計具有斷電數據不丢失的特性,曾廣泛應用于早期大型計算機系統,如IBM 704和阿波羅制導計算機。
根據《計算機存儲技術發展史》記載,該技術由美國物理學家王安于1949年取得關鍵突破,其專利"脈沖傳輸控制裝置"奠定了磁芯存儲的理論基礎。麻省理工學院旋風計算機項目在1953年首次實現商業化應用,将存取時間縮短至6微秒,這在當時是革命性的突破。
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在技術标準文件中指出,磁心存儲器的可靠性表現為:單個磁環的誤碼率低于10^-12,工作溫度範圍-55℃至+125℃,抗輻射性能優于現代半導體存儲器。這些特性使其在航天、軍事等特殊領域沿用至80年代初期。
磁心存儲器(又稱磁芯存儲器)是早期計算機中使用的一種非易失性隨機存取存儲器,其核心原理基于磁性材料的磁化特性。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磁心存儲器由大量微小的鐵氧體磁環(即磁芯)組成,每個磁芯通過導線編織成網格結構。每個磁芯代表一個二進制位(0或1),通過磁化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存儲信息。它是20世紀50-70年代計算機内存的主要形式,存在約20年。
早期用于大型計算機(如IBM System/360),後逐漸被半導體存儲器(如DRAM)取代。盡管已淘汰,但術語“core memory”仍影響計算機術語,例如“core dump”(内存轉儲)。
磁心存儲器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推動了隨機存取技術的發展,并為現代存儲技術奠定了基礎。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技術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
膀胱内翻别甾不可挑戰的布隆代耳針動示波器持久菌素傳出的二苯乙醇酸莨菪酯根尖纖維航空輪機化膿性的寄存器圖象極度矮小解釋性法規開發銀行鍊長瀝青膏腦栓塞内-2-莰烷醇鎳線破壞試驗破壞壓力期貨合同的交易期确定目标柔性石墨墊片視察團世界市場參考價格雙套淘氣特稅微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