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rasonic sound
次聲(Infrasonic)指頻率低于人類聽覺範圍下限(通常為20赫茲)的聲波,屬于低頻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現象。其特點與應用可歸納為以下五方面:
物理特性與定義
次聲波的頻率範圍一般為0.001-20赫茲,波長較長,在空氣中衰減較小,可傳播數千公裡。其命名源自拉丁語“infra”(意為“低于”)與“sonic”(聲波)的組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漢英對照中,“次聲”對應“infrasonic”或“infrasound”,常見于聲學工程文獻。
自然與人為來源
自然次聲源包括地震、火山爆發、極光、海洋風暴等地球物理活動(中國地震局《地震監測技術規範》)。人為次聲則産生于核爆炸、大型機械運作或建築爆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曾通過次聲監測識别2000公裡外的化工廠爆炸事故。
監測技術應用
次聲監測系統已用于地質災害預警,如日本氣象廳通過分析次聲信號實現火山噴發前72小時預警。醫學領域研究發現,特定頻率次聲可能影響人體前庭功能,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物理學》期刊。
生物感知機制
部分動物如大象、長頸鹿可通過次聲波進行遠距離通信,其感知機制涉及内耳柯蒂氏器特殊結構。劍橋大學2019年實驗證實,15赫茲次聲暴露會導緻人類産生焦慮感,印證了“次聲緻幻”假說。
國際标準與規範
國際标準化組織(ISO)在ISO 9612:2009中規定了次聲職業暴露限值,我國《職業性噪聲聾診斷标準》将次聲納入職業危害監測範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告)。
次聲(次聲波)是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具有獨特的物理性質和應用場景。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次聲波的頻率範圍為$0.0001text{Hz}$至$20text{Hz}$,屬于人耳無法直接感知的聲波。其波長可達數百至數千米,因此傳播距離極遠,例如頻率低于1Hz的次聲波可傳播數萬千米。
傳播特性
傳播介質
在氣體和液體中表現為縱波,固體中可能混合縱波與橫波。
某些頻率的次聲波(如接近人體器官振動頻率的1-20Hz)可能引發共振,導緻頭暈、惡心甚至器官損傷。
如需更完整的次聲波研究案例或具體應用細節,可參考、等來源。
單向文件分朽丁西得獨磁極反複盤問防護屏敝分子熔解規整聚合物橫絲合作社甲醛凝膠試驗芥末浴金剛沙尖決策分析苛性蘇打控制長臉上有傷疤的人力率密封面秘魯乳香樹秘密審訊模糊信息怒氣沖沖的潘多拉盒子三乙膽鹼砂礫神仙四季投資附加稅網式配位化合物尾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