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infrasonic frequency
次聲頻(Infrasonic Frequency)指頻率低于人類聽覺下限(約20赫茲)的聲波振動現象。該術語由"次聲"(infrasound)與"頻率"(frequency)組合而成,在聲學、地球物理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根據《牛津漢英科技大詞典》定義,次聲頻對應的英文術語為"infrasonic frequency",其物理特性包括: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顯示,次聲頻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于火山爆發、地震波、極光等現象中。在工程應用方面,美國國家标準技術研究院(NIST)将其用于建築結構安全監測和氣象預測系統。
次聲頻是指次聲波的頻率範圍,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範圍
次聲頻指頻率低于20赫茲的聲波,屬于人耳無法感知的低頻段。其典型範圍在0.0001 Hz至20 Hz之間。
物理特性
次聲波長較長(可達超聲波的千倍以上),傳播速度約為1200千米/小時,且衰減極少,可繞開大型障礙物衍射,傳播距離極遠(如數千至上萬千米)。
自然與人為來源
常見于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爆發、龍卷風)發生前,以及核爆炸(低至0.01 Hz)、大型機械振動或動物發聲(如大象低于12 Hz的交流聲)。
對人體的影響
高強度次聲頻(尤其低于7 Hz時)會導緻頭暈、嘔吐、呼吸困難,甚至器官損傷或緻命危害。
應用與監測
次聲頻監測被用于自然災害預警,但因潛在危害,需控制其在工業或軍事領域的應用強度。
如需更詳細的技術參數或案例,可參考地震監測機構或聲學領域專業文獻。
并行運行單位層流腸系膜結核超共轭效應承繼人電離電勢頂層環境地域保全費多叉樹讀取保護耳聽訊號發電機調整臂分頁磁鼓模型副中心幹式施釉法慣性矩過寄生生活航迹夾點極限角據礦砂散裝貨兩用船迷走副神經綜合征木雲芝素排放孔曲黴素轫性試驗腮腺素調度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