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infrasonic frequency
次声频(Infrasonic Frequency)指频率低于人类听觉下限(约20赫兹)的声波振动现象。该术语由"次声"(infrasound)与"频率"(frequency)组合而成,在声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根据《牛津汉英科技大词典》定义,次声频对应的英文术语为"infrasonic frequency",其物理特性包括: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显示,次声频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火山爆发、地震波、极光等现象中。在工程应用方面,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将其用于建筑结构安全监测和气象预测系统。
次声频是指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范围
次声频指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属于人耳无法感知的低频段。其典型范围在0.0001 Hz至20 Hz之间。
物理特性
次声波长较长(可达超声波的千倍以上),传播速度约为1200千米/小时,且衰减极少,可绕开大型障碍物衍射,传播距离极远(如数千至上万千米)。
自然与人为来源
常见于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发生前,以及核爆炸(低至0.01 Hz)、大型机械振动或动物发声(如大象低于12 Hz的交流声)。
对人体的影响
高强度次声频(尤其低于7 Hz时)会导致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甚至器官损伤或致命危害。
应用与监测
次声频监测被用于自然灾害预警,但因潜在危害,需控制其在工业或军事领域的应用强度。
如需更详细的技术参数或案例,可参考地震监测机构或声学领域专业文献。
爱斯基摩人表面膜势承持有利得迟滞除菌滤器簇离子翻回法费用预算甘露糖苯腙钆铁石榴石鬼针草属煌基本原料今用Hf机器码卡西汀科罗伐林哭哭啼啼的坤酸石灰木糖廓清试验期满起作用溶解度扫描输出总线缩颈冒口铜顽固者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