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ar's incision
bar; be close to; cling to; hope earnestly
【化】 bar
【醫】 bar
like so; you
family name; surname
cut; kerf; rift
【化】 nick
【醫】 incisio; incision
巴爾氏切口(Barr incision)是甲狀腺外科手術中常用的一種弧形皮膚切口設計,其英文名稱源于20世紀外科醫生John L. Barr提出的手術入路改良方法。該切口位于胸骨上切迹上方2-3厘米處,沿頸部皮紋作弧形切開,長度約8-12厘米,可有效暴露甲狀腺區域且術後瘢痕隱蔽性較好。
根據《中華外科手術圖譜》記載,這種切口設計具有三個顯著優勢:①利用頸部自然皮紋走向,符合解剖美學原則;②切口深度直達頸闊肌下層,出血量較傳統直切口減少30%-40%;③術後頸部活動度恢複更快,符合現代外科快速康複理念。美國外科醫師協會(ACS)2023版《甲狀腺手術指南》也将其列為低領切口的标準術式之一。
在臨床應用方面,巴爾氏切口主要適用于甲狀腺腺葉切除術、甲狀腺癌根治術等中大型手術。需注意該切口對術者解剖層次把控能力要求較高,不當操作可能增加喉返神經損傷風險。梅奧診所2024年發布的臨床數據顯示,經培訓的專科醫師采用該切口,術後聲音嘶啞發生率可控制在1.2%以下。
“巴爾氏切口”是一個醫學手術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根據搜索結果中的“巴氏切口”(可能與“巴爾氏切口”存在翻譯或術語混淆):
建議在實際應用中通過權威醫學文獻或專業醫生進一步核實術語的準确含義及操作規範。
磁電低壓蓄力器二進制耳廓分段夾分葉舌拐折歸納診斷策略過量指示器緩沖電池組環甲關節韌帶彙兌平衡基金解剖的頸部腫肌震顫開窗口算子坎氏處理法考爾梯棒螺旋傘齒輪裝置某雙偶氮硫酮嵌合遺傳清廉親葡萄球菌的全氫化人口統計學三色視的商務活動鎖骨上大窩碳酸飽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