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carry over
【化】 carry over
【醫】 dust
在漢英詞典中,"帶出粉塵"對應的英文表述為"dust entrainment"或"dust carryover",指工業生産或物料運輸過程中,固體顆粒(粉塵)被氣流、機械運動等外力作用攜帶至非預期區域的現象。該術語常見于礦業、冶金、化工等領域的職業安全與環境控制文獻中。
從專業角度分析,粉塵帶出需滿足三個條件:物料破碎度(粒徑小于75微米)、氣流速度(超過懸浮速度阈值)以及密閉失效(設備或管道洩漏)。根據《工業通風設計手冊》,粉塵帶出量計算公式為: $$ Q = 3600 cdot v cdot A cdot C $$ 其中Q為帶出量(g/h),v為風速(m/s),A為洩漏面積(m²),C為粉塵濃度(g/m³)。
該現象會造成兩大危害:作業場所職業健康風險(如塵肺病)和大氣PM2.5污染。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标準1910.1000規定,可吸入粉塵8小時接觸限值為15mg/m³。中國GBZ 2.1-2019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對此有更嚴格的要求。
典型控制措施包括:濕式抑塵(water spray suppression)、袋式除塵(fabric filtration)和負壓封閉系統(negative pressure containment)。國際粉塵控制協會(ICDC)案例庫顯示,某水泥廠通過安裝旋風除塵器後,粉塵帶出量降低87%。
粉塵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微粒,常見于燃燒或工業生産過程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物理特性
粉塵指粒徑小于75微米的固體懸浮物,通常以粉末狀存在,國際标準化組織對此有明确定義。日常語境中也被稱為灰塵、塵埃或礦塵。
來源與分類
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産(如采礦、冶金、建材加工)和燃燒過程,這類粉塵被稱為“生産性粉塵”。根據形成方式,可分為機械粉碎、物質燃燒等類型。
環境影響的雙面性
粉塵在大氣中能反射太陽輻射,幫助維持地球溫度平衡。但過量會導緻霧霾、能見度下降等環境問題,甚至引發呼吸道疾病。
健康危害
長期吸入生産性粉塵可能誘發塵肺、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職業病,尤其是粒徑小、吸附有害物質的粉塵危害更大。工業場所需通過通風、防護設備等措施降低風險。
相關擴展
在文學或成語中,“粉塵”有時比喻瑣碎繁雜的事物(如“粉塵瑣事”),但該用法多見于修辭表達。
如需了解具體行業粉塵防治标準,可參考職業衛生相關規範或環保部門發布的技術指南。
查準率單元間端面間隙多種産品公司防聲塗料方鋅礦甘丙氨菌素格式塔工廠規模設備鈎狀回性癫痫過勞痛滑動釘住火力控制計算機兼程檢汗預後交叉效應甲哌卡因矩陣程式闆開美科法顆粒形狀可世襲的空氣的循環黴菌性消化性的取得順序軟骨結合切開術神經元間接觸的事務處理執行數據轉錄維恩電橋委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