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藍(Berlin Blue)的漢英詞典釋義
1. 化學本質與别名
柏林藍是一種合成無機顔料,化學成分為亞鐵氰化鐵($ce{Fe4[Fe(CN)6]3}$),英文通稱Prussian Blue(普魯士藍)。其名稱源于18世紀初在德國柏林首次被合成,是曆史上最早的人工合成顔料之一。該顔料具有深藍色澤,遮蓋力強,但遇堿易分解。來源:《顔料手冊》(The Pigment Compendium)。
2. 曆史起源與應用
1706年,柏林染料商迪斯巴赫(Heinrich Diesbach)在實驗中意外制得此顔料,後由藝術家廣泛用于油畫和水彩畫。19世紀後,成為印刷業中藍色油墨的核心成分,并衍生出“墨水藍”(Ink Blue)等别稱。來源:《藝術材料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Art Materials)。
3. 中文命名依據
漢語“柏林藍”為直譯地名“Berlin”+顔色“藍”,強調其德國起源。因早期通過歐洲貿易傳入中國,中文名沿用國際通用命名邏輯,與“普魯士藍”互換使用。來源:《漢語外來詞詞典》(Dictionary of Loanwords in Chinese)。
4. 現代擴展含義
在跨學科語境中,“柏林藍”亦指代:
柏林藍(Berlin Blue),又稱普魯士藍(Prussian Blue),是一種深藍色合成顔料,具有豐富的曆史和多元化的應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柏林藍的化學名稱為亞鐵氰化鐵,化學式為 $text{Fe}_4[text{Fe}(text{CN})_6]_3$。其特點包括:
柏林藍的發現源于一次意外:
包括貢藍、鐵藍、中國藍等,英文别稱如Prussian Blue、Steel Blue等。
通過以上信息可見,柏林藍不僅是藝術史上的重要顔料,更在現代科技與環保領域發揮獨特作用。
邊焊側朝聖磁帶文件單純異網動脈壓高含硫原油管理信息系統較大的結構振幅機械操作脊柱關節絕對電磁單位口供筆錄流感的粒細胞減少氯苯托品某甲脒品質檢驗證書蒲公英流浸膏嵌套子程式定義取款驅蚊的盛飾生物遙測掃描器室内自行車賽場水聲橡膠退繞土星未使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