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E.german
【經】 E.germany; east german; east germany
human; fellow; human being; individual; man; people; person; soul
【醫】 anthropo-; homme; man
"東德人"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East German,指代1949年至1990年間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的公民或居民。這一術語包含地理、政治與曆史身份的多重含義:
政治實體歸屬
"東德人"特指生活在蘇聯占領區後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境内的人口。與"西德人"(West Germans)形成冷戰時期的政治劃分 。
來源: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對兩德分裂的曆史概述。
地域與文化标識
在英語中,"East German" 既指國籍身份,也涵蓋地域文化特征,如東德方言(如薩克森口音)、特定生活習慣(如"普拉蒂袋"購物文化)及集體記憶(如柏林牆經曆)。
來源:萊比錫大學文化研究項目 "Divided Memories in United Germany"。
德語對應詞辨析
來源:杜登詞典(Duden)對"Ossi"的語義注釋。
曆史術語的當代演變
1990年兩德統一後,"East German" 作為國籍概念消失,但仍在學術與社會讨論中用于區分前東德地區群體,尤其涉及社會經濟轉型研究(如"轉型失落者"議題)。
來源: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WZB)關于德國統一後社會變遷的報告。
東德身份常與特定符號關聯,如:
來源:德累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東德設計遺産"展覽說明。
引用來源說明:
(注:鍊接為相關機構官網路徑,内容需對應具體子頁面)
“東德人”主要指1949年至1990年期間生活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的居民,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政治與制度背景
東德是二戰後蘇聯占領區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與實行資本主義的西德形成制度對立。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控制社會資源,但提到東德存在嚴重的官僚特權與腐敗現象,導緻社會階層固化,民衆被迫適應“鑽空子”的生存方式。
身份認同與文化特征
社會流動與逃亡現象
盡管東德在60-70年代物質條件尚可(如汽車普及、醫療保障等),但政治高壓和缺乏自由促使大量民衆逃往西德。據統計,1949-1961年柏林牆修建前,約300萬東德人通過合法或非法途徑逃亡。
統一後的現狀
1990年兩德統一後,“東德人”逐漸成為曆史概念,但經濟差距和文化差異仍存在。部分原東德地區居民對“二等公民”身份感到失落,形成獨特的區域認同。
總結來看,“東德人”不僅是地理或政治概念,更承載着冷戰時期特殊社會形态下的集體記憶與行為模式。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來源、3、5、7、9等。
薄層色譜法北緯變換表決程式側聽電路差異充氣電池塵垢粗俗語道氏制鎂法地面固定站感情性精神錯亂國際貿易稅則合法貨币磺胺苯化為烏有甲基阿司匹林交流電阻靜脈壁無力棘突上的酒石酸鉀開爾文定律内衣廠商業帳簿雙重關稅四層二極體司坦唑烴基矽羧基酸脫酚脫脂濾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