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博物學的英文解釋翻譯、博物學的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naturalistic

分詞翻譯:

物的英語翻譯:

content; matter; substance; thing
【化】 object
【醫】 agent

學的英語翻譯:

imitate; knowledge; learn; mimic; school; study; subject of study

專業解析

博物學(Natural History)指對自然界萬物進行系統觀察、描述和分類的綜合性學科,涵蓋動植物、礦物、地理及天文現象的研究。其核心在于通過經驗觀察積累自然知識,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前身。

一、漢語詞源與釋義

“博物”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元年》,意為“通曉衆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博”為“大通”,清代《康熙字典》明确将“博物”與“多識”關聯,指向廣博的自然認知。晚清學者在翻譯英文“Natural History”時複用該古詞,賦予其現代學科内涵,如梁啟超在《格緻學沿革考略》(1902)中明确将西方自然史研究納入“博物學”範疇。

二、英語對譯與學科演變

英文術語“Natural History”源自拉丁文“historia naturalis”,古羅馬學者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所著《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公元77年)首次系統記錄動植物、地質等觀察成果。18世紀林奈(Carl Linnaeus)建立生物分類體系,标志博物學成熟。牛津英語詞典(OED)定義其為“對自然界物體(尤指動植物)的科學研究”(OED Online, 2023)。

三、現代學科轉型

隨着實驗科學興起,博物學在19世紀後逐漸分化為生物學、地質學等獨立學科。但當代學界重新審視其價值,如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史蒂文·夏平(Steven Shapin)指出:“博物學的描述傳統為生态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線數據”(《科學革命》,1996)。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第3卷“博物”條
  2. 《牛津英語詞典》"natural history"詞條(www.oed.com)
  3. 普林尼《博物志》(Loeb古典叢書,哈佛大學出版社)
  4. 梁啟超《格緻學沿革考略》(載《飲冰室合集》)
  5. 中國科學院《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博物學”條目(第三版)

網絡擴展解釋

博物學是人類與自然互動的一門古老學科,其定義和内涵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

  1. 詞源與定義
    “博物學”是民國初年對英文“natural history”的漢譯,源自拉丁文“naturalis historia”,其中“historia”指對事物的分類探究與記述。早期廣義指研究自然界各類事物的學問,狹義則涵蓋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生理學等學科的總稱。現代更強調對自然的宏觀觀察、描述和分類,涉及天文、地質、地理、生物學、氣象學、人類學等領域。

  2. 曆史演變

    • 19世紀英國傳教士合信的《博物新編》首次使用“博物”一詞,泛指自然科學。
    • 20世紀30年代後,原屬博物學的分支學科(如生物學、礦物學)逐漸獨立,導緻其範疇縮小。
    • 當代博物學被視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四大傳統之一,與數理傳統并列。
  3. 研究特點
    注重實際觀察與分類,雖不追求微觀機制的深刻分析,但強調對自然現象的綜合描述。代表性人物包括達爾文、華萊士等。

  4. 現代意義
    在科學傳播中,博物學因貼近日常生活和地方性知識,成為連接公衆與自然的重要橋梁。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學科發展或著名博物學家案例,可參考《博物世界》等權威書籍。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半環狀紋暴風雨畢奧薩瓦特定律冰消瓦解不可擴張的超壓持久性痙攣恩米西馬林慣例付款期國際溫度标準換向器化學工業部畫押貨币本位制堿法漿解離極限截液器克拉普頓氏線離散時間變量鹵人錳内違拗症汽袋缺省條件曲腺商業危機設備過利受技術圖形影響的碳酸氧铋透光的脫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