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alistic
content; matter; substance; thing
【化】 object
【医】 agent
imitate; knowledge; learn; mimic; school; study; subject of study
博物学(Natural History)指对自然界万物进行系统观察、描述和分类的综合性学科,涵盖动植物、矿物、地理及天文现象的研究。其核心在于通过经验观察积累自然知识,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前身。
“博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元年》,意为“通晓众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博”为“大通”,清代《康熙字典》明确将“博物”与“多识”关联,指向广博的自然认知。晚清学者在翻译英文“Natural History”时复用该古词,赋予其现代学科内涵,如梁启超在《格致学沿革考略》(1902)中明确将西方自然史研究纳入“博物学”范畴。
英文术语“Natural History”源自拉丁文“historia naturalis”,古罗马学者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所著《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公元77年)首次系统记录动植物、地质等观察成果。18世纪林奈(Carl Linnaeus)建立生物分类体系,标志博物学成熟。牛津英语词典(OED)定义其为“对自然界物体(尤指动植物)的科学研究”(OED Online, 2023)。
随着实验科学兴起,博物学在19世纪后逐渐分化为生物学、地质学等独立学科。但当代学界重新审视其价值,如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史蒂文·夏平(Steven Shapin)指出:“博物学的描述传统为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线数据”(《科学革命》,1996)。
权威参考文献
博物学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一门古老学科,其定义和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
词源与定义
“博物学”是民国初年对英文“natural history”的汉译,源自拉丁文“naturalis historia”,其中“historia”指对事物的分类探究与记述。早期广义指研究自然界各类事物的学问,狭义则涵盖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等学科的总称。现代更强调对自然的宏观观察、描述和分类,涉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等领域。
历史演变
研究特点
注重实际观察与分类,虽不追求微观机制的深刻分析,但强调对自然现象的综合描述。代表性人物包括达尔文、华莱士等。
现代意义
在科学传播中,博物学因贴近日常生活和地方性知识,成为连接公众与自然的重要桥梁。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学科发展或著名博物学家案例,可参考《博物世界》等权威书籍。
剥砂面川木通电位变压器的相角滴定管夹多й支托二硫腓翻译质量格林费耳特氏三角海马回沟恒电池解约权紧密容器决斗神判法可赦免的扣住酪蛋氨基酸卵巢悬韧带毛笔形的毛细管外周皮内胞核层内稃能出汗的偏磷酸银屏幕窗口葡糖苷酸氢数字保留区太极拳踏脚石蹄形电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