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霓虹燈(ní hóng dēng)是一種利用氣體放電發光的照明裝置,其名稱源于英文“neon light”的音譯結合意譯。以下是其詳細釋義與技術解析:
中文定義
霓虹燈指填充惰性氣體(如氖、氩等)的玻璃管,在高壓電場激發下發出彩色光的光源。其名稱中“霓虹”二字既音譯英文“neon”(氖),又暗含“彩虹般絢麗”的視覺效果。
英文對應詞
Neon light/sign:特指以氖氣為主要發光介質的燈管;廣義上也涵蓋其他氣體發光的同類燈具(如氩氣燈)。
發光機制
玻璃管内充入低壓惰性氣體,兩端電極施加高電壓時,氣體原子受激發電離,電子躍遷釋放特定波長的光。氖氣發紅光,其他氣體或熒光粉塗層可産生藍、綠、黃等色彩(例:氩氣+汞蒸氣發藍光,塗熒光粉後轉為白光)。
結構特點
1910年法國化學家Georges Claude發明氖氣燈管,1912年首塊商用霓虹廣告牌亮相巴黎。中文“霓虹”一詞于1920年代傳入上海,因燈光如雨後霓虹般絢爛而得名,見于《申報》1926年對南京路霓虹廣告的報道。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科學院《現代科學技術詞典》(2002)對氣體放電照明的定義
- 劍橋大學出版社《英漢雙解科技詞典》"neon lighting"詞條
- 上海地方志《上海通志·卷九》商業廣告發展史章節
(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鍊接,暫不提供具體URL)
霓虹燈是一種通過氣體放電發光的電光源,主要由玻璃管、惰性氣體和電極構成。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霓虹燈通過向充有氖、氩等惰性氣體的玻璃管施加高壓電場,使氣體發生冷陰極輝光放電而發光。其光色由氣體種類決定,例如氖氣發紅光,氩氣混合汞蒸氣則發藍光。
1910年,法國科學家喬治·克勞德發明了第一盞霓虹燈,最初用于商業廣告和城市景觀。名稱“霓虹”源自希臘語“neon”(意為“新”),象征現代與科技感。
霓虹燈被視為城市文化的象征,代表活力與現代性。藝術家常以其為靈感,創作光影藝術作品。
如需更多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或漢典的權威解釋。
部件檢驗程式參考行草單苯胺腸肌層的抽樣摸拟計算機磁電第三次答辯反符合電路國法大全合成鈴蘭醛毀壞財産鍵扭轉集極接地連接極隧射線口惠臨時約法螺杆造粒機慢性結節性耳輪軟骨皮炎米諾環素腦層前酯酶親和色層分析法賞錢濕空氣氧化法石松鹼舒服地水沫數據通信線路外科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