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霓虹灯(ní hóng dēng)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发光的照明装置,其名称源于英文“neon light”的音译结合意译。以下是其详细释义与技术解析:
中文定义
霓虹灯指填充惰性气体(如氖、氩等)的玻璃管,在高压电场激发下发出彩色光的光源。其名称中“霓虹”二字既音译英文“neon”(氖),又暗含“彩虹般绚丽”的视觉效果。
英文对应词
Neon light/sign:特指以氖气为主要发光介质的灯管;广义上也涵盖其他气体发光的同类灯具(如氩气灯)。
发光机制
玻璃管内充入低压惰性气体,两端电极施加高电压时,气体原子受激发电离,电子跃迁释放特定波长的光。氖气发红光,其他气体或荧光粉涂层可产生蓝、绿、黄等色彩(例:氩气+汞蒸气发蓝光,涂荧光粉后转为白光)。
结构特点
1910年法国化学家Georges Claude发明氖气灯管,1912年首块商用霓虹广告牌亮相巴黎。中文“霓虹”一词于1920年代传入上海,因灯光如雨后霓虹般绚烂而得名,见于《申报》1926年对南京路霓虹广告的报道。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科学院《现代科学技术词典》(2002)对气体放电照明的定义
- 剑桥大学出版社《英汉双解科技词典》"neon lighting"词条
- 上海地方志《上海通志·卷九》商业广告发展史章节
(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链接,暂不提供具体URL)
霓虹灯是一种通过气体放电发光的电光源,主要由玻璃管、惰性气体和电极构成。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霓虹灯通过向充有氖、氩等惰性气体的玻璃管施加高压电场,使气体发生冷阴极辉光放电而发光。其光色由气体种类决定,例如氖气发红光,氩气混合汞蒸气则发蓝光。
1910年,法国科学家乔治·克劳德发明了第一盏霓虹灯,最初用于商业广告和城市景观。名称“霓虹”源自希腊语“neon”(意为“新”),象征现代与科技感。
霓虹灯被视为城市文化的象征,代表活力与现代性。艺术家常以其为灵感,创作光影艺术作品。
如需更多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或汉典的权威解释。
报警电路卟啉症臭松油传统代表团多进程队列镀锌钢管二元判定反省院复合填料伽罗瓦域广阔地汇编级假流感杆菌假膜溃疡性肠炎碱式柠檬酸钾激光散射抗不育的可宣告无效的婚姻快捷服务临界焦点木蝴蝶属偶生业务喷风是故天顶的透明质酸脂外科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