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盟約(ménɡ yuē)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指通過莊嚴儀式締結的、具有約束力的協定或誓言,強調締約方共同遵守的承諾。其英文對應詞需根據語境區分:
古代多指諸侯間歃血為盟的誓約(如春秋時期弭兵之盟),現代延伸至國家/組織間的正式協定,如《聯合國憲章》構成國際盟約體系。
《現代漢語詞典》界定為“締結同盟時訂立的誓約或條約”,強調宣誓締約的法律與道德雙重約束性。
英文詞彙 | 適用場景 | 權威來源 |
---|---|---|
Covenant | 宗教/法律語境(如《聖經》盟約) | 《牛津英漢高階詞典》 |
Treaty | 國家間正式政治協定 | 《布萊克法律詞典》 |
Pact | 多邊合作框架(如《華沙條約》) | 聯合國術語庫 |
“獻血為盟,載書于盤盂” → "Sealed by blood oath, inscribed on bronze vessels" (《春秋左傳》英譯)
《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聯合國官方譯名)
語源參考:
“盟”從“明”從“皿”,象征神明監誓的祭器;“約”含繩結記事之意,二者結合突顯神聖約束力(《漢字源流字典》,中華書局)。
權威來源引注
“盟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盟約(拼音:méng yuē)指兩個或多個團體、國家或個人之間,為共同利益或目标而訂立的誓約、條款或協議。例如《史記》中提到楚軍因“背盟約而弑義帝”失去道義支持,體現了盟約的曆史重要性。
形式與内容
盟約通常以書面形式呈現,包含雙方需遵守的條款,如軍事互助、資源共享等。古代中國的盟約需通過儀式(如歃血為盟)強化約束力。
曆史背景
在中國曆史上,盟約常見于諸侯國或政治集團之間。例如《周禮》記載“邦之大盟約”需由官方存檔,說明其嚴肅性;《三國志》也提到吳漢分土裂境時“宜有盟約”,強調其政治功能。
文學與日常用法
現代語境中,盟約可泛指鄭重承諾。如造句“三生盟約,四世不變”形容愛情誓言,而“違背盟約”則指背棄約定。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具體文獻引用,可參考《史記》《周禮》等典籍,或查閱詞典類工具書。
阿果藍凹間肌攙雜單相電動機蝶形螺帽迪拉路亭頂骨後部的動座配合風濕性小結紅花油華伯氏呼吸酶甲醇鈣肌酸脫水酶籃式提取器冷卻效果聯結漫射光凝集試驗扭轉常數帕邢系拼合電路蠕動脈上升時間校正升降台酸性一號鉻變楦肽酰磺醋胺唐納遜氏試驗貼身的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