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盟约(ménɡ yuē)在汉英词典中的核心释义指通过庄严仪式缔结的、具有约束力的协定或誓言,强调缔约方共同遵守的承诺。其英文对应词需根据语境区分:
古代多指诸侯间歃血为盟的誓约(如春秋时期弭兵之盟),现代延伸至国家/组织间的正式协定,如《联合国宪章》构成国际盟约体系。
《现代汉语词典》界定为“缔结同盟时订立的誓约或条约”,强调宣誓缔约的法律与道德双重约束性。
英文词汇 | 适用场景 | 权威来源 |
---|---|---|
Covenant | 宗教/法律语境(如《圣经》盟约) | 《牛津英汉高阶词典》 |
Treaty | 国家间正式政治协定 | 《布莱克法律词典》 |
Pact | 多边合作框架(如《华沙条约》) | 联合国术语库 |
“献血为盟,载书于盘盂” → "Sealed by blood oath, inscribed on bronze vessels" (《春秋左传》英译)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联合国官方译名)
语源参考:
“盟”从“明”从“皿”,象征神明监誓的祭器;“约”含绳结记事之意,二者结合突显神圣约束力(《汉字源流字典》,中华书局)。
权威来源引注
“盟约”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盟约(拼音:méng yuē)指两个或多个团体、国家或个人之间,为共同利益或目标而订立的誓约、条款或协议。例如《史记》中提到楚军因“背盟约而弑义帝”失去道义支持,体现了盟约的历史重要性。
形式与内容
盟约通常以书面形式呈现,包含双方需遵守的条款,如军事互助、资源共享等。古代中国的盟约需通过仪式(如歃血为盟)强化约束力。
历史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盟约常见于诸侯国或政治集团之间。例如《周礼》记载“邦之大盟约”需由官方存档,说明其严肃性;《三国志》也提到吴汉分土裂境时“宜有盟约”,强调其政治功能。
文学与日常用法
现代语境中,盟约可泛指郑重承诺。如造句“三生盟约,四世不变”形容爱情誓言,而“违背盟约”则指背弃约定。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案例或具体文献引用,可参考《史记》《周礼》等典籍,或查阅词典类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