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斯納氏小體(Meissner's corpuscle)是皮膚表層中負責觸覺感知的機械感受器,屬于漢英詞典中“觸覺小體”或“觸覺末梢”的對應專業術語。其英文名稱源于19世紀德國解剖學家Georg Meissner的發現,在組織學中被描述為卵圓形結構,直徑約30-140微米,由扁平的支持細胞層疊包裹神經末梢形成。
該結構主要分布于無毛皮膚區域的真皮乳頭層,包括指尖、嘴唇、眼睑和乳頭等觸覺敏感部位。其功能特性表現為對低頻振動(5-50 Hz)和輕微機械刺激的快速適應,能在50毫秒内完成90%的信號傳遞,這種特性使其特别適合檢測物體表面紋理的動态變化。
從神經生理學角度,麥斯納氏小體通過Aβ型有髓神經纖維與中樞神經系統連接,其信號傳導涉及離子通道Piezo2的機械電轉換機制。臨床醫學發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麥斯納氏小體密度顯著降低,這為早期診斷周圍神經損傷提供了形态學依據。
該結構的解剖特征在《格氏解剖學》(Gray's Anatomy)第42版第7章中有詳細描述,其分子機制研究可參考《自然·神經科學》2020年發表的機械感受器專題綜述。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CBI)的Mesh數據庫将其歸類為外周神經系統結構(D028262)。
麥斯納氏小體(Meissner's corpuscles)是皮膚中重要的觸覺感受器,主要功能是感知輕微觸壓和辨别兩點間距離。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結構與位置
麥斯納氏小體呈長桑椹形,長度約90-120微米,位于真皮乳頭層内,長軸與皮膚表面垂直。其外層包裹結締組織被膜,内部被結締組織橫隔分為多個小單位,内含5-10個長楔形感受細胞,神經末梢分布于細胞之間,傳入神經為2-4條有髓鞘纖維。
功能特點
屬于快適應感受器,對輕壓刺激敏感,尤其在動态觸覺(如物體滑過皮膚)中起主要作用。它能快速響應刺激并迅速適應,幫助辨别皮膚表面兩點間的微小距離。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于無毛發的皮膚區域,如手指掌面、腳趾跖面、口唇、面部及眼睑等,這些區域觸覺靈敏度較高。靈長類動物中,其密度與觸覺敏銳度呈正相關。
與其他感受器的區别
臨床意義
研究表明,疤痕愈合過程中可能破壞麥斯納氏小體的分布,影響局部觸覺功能。此外,研究也關注其在包皮等特殊部位的分布規律。
總結來說,麥斯納氏小體是皮膚精細觸覺的核心結構,尤其在指尖等區域的高密度分布支持人類精細操作和環境感知能力。
苯并[c]呋喃酮亞基乙酸波蘭步序購買財物拾得人草酸锂雌雄同體性二苯乙醇酸二羟氮苯酸法律責任仿形加工法腓腸神經複利表告訴人管理比例固定的消耗量混合費用活動法減粘聚縮醛逆行性健忘症偶氮黴素偶替換氣體之燃燒溶劑料鬥使限于這一特殊場全數據初值語句順潮航行所在國彎彎曲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