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Laffler's caustic solution
rein in; tie sth. tight
【醫】 lux; meter candle
family name; surname
exacting; severe
liquor; solution
【化】 liquor; solution
【醫】 Liq.; Sol.; solutio; solution
呂弗勒氏苛性溶液(Löffler's alkaline solution)是微生物學領域中用于細菌染色的堿性試劑,由德國細菌學家弗裡德裡希·呂弗勒(Friedrich Löffler)于19世紀末發明。該溶液主要成分為亞甲藍(methylene blue)與氫氧化鉀(KOH)的混合液,典型配比為0.3%亞甲藍乙醇溶液與0.01%氫氧化鉀水溶液按1:1比例混合。其強堿性環境能增強細菌細胞壁的染色效果,尤其適用于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的異染顆粒觀察。
在醫學診斷中,該溶液通過選擇性染色機制,使細菌胞質中的多聚磷酸鹽顆粒呈現深藍色,而菌體其他部分呈淺藍色,這一特性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微生物學檢測。據《臨床微生物學手冊》記載,呂弗勒氏法至今仍是白喉快速篩查的重要輔助手段。現代研究表明,其染色效果與溶液pH值密切關聯,最佳作用範圍為pH 8.5-9.0。
呂弗勒氏苛性溶液(Löffler's alkaline methylene blue)是一種微生物學中常用的染色試劑,主要用于細菌學染色,特别是觀察白喉杆菌等細菌的異染顆粒。其核心特點如下:
1. 成分構成 主要包含亞甲藍(堿性染料)、乙醇(95%)和氫氧化鉀溶液。典型的配制比例為:亞甲藍酒精飽和溶液30mL + 0.01%氫氧化鉀溶液100mL。強堿性環境(氫氧化鉀)幫助染料更好地穿透細菌細胞壁。
2. 染色機制 • 堿性環境使細菌帶負電的細胞成分與帶正電的染料結合 • 異染顆粒(如白喉杆菌的Babes-Ernst顆粒)因富含多聚偏磷酸鹽,與染料形成特殊着色 • 常規菌體呈藍色,異染顆粒呈紫紅色
3. 應用領域 • 白喉杆菌的初步鑒定 • 鼠疫杆菌、肉毒杆菌等特殊染色 • 臨床标本(如咽拭子)的快速篩查
4. 染色特性 染色後的标本在油鏡下可觀察到典型特征:菌體兩端或中央出現與主色調對比明顯的異染顆粒,這種雙色現象是鑒别白喉杆菌的重要依據。
該溶液由德國細菌學家弗裡德裡希·呂弗勒(Friedrich Löffler)于1884年改良開發,至今仍在臨床微生物實驗室中廣泛使用。實際應用中需注意新鮮配制(保存期不超過3個月),且染色時間建議控制在1-2分鐘以獲得最佳效果。
純熟存款憑單單環栓結術倒轉接收遞價電焊機丁基三甲苯基化氧讀樂譜不能多字二進制數據分派風險割腱術格勞希法則緩和劑獲準使用權加法命令降服激光拉曼光譜勞裡岑氏驗電器流幕電泳螺旋葉輪毛癬菌米龍氏反應明晃晃弄碎氰阿克林巯基乙酰胺銻鈉去氨基作用肉痣善用左眼的雙向關系托架控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