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Laffler's caustic solution
rein in; tie sth. tight
【医】 lux; meter candle
family name; surname
exacting; severe
liquor; solution
【化】 liquor; solution
【医】 Liq.; Sol.; solutio; solution
吕弗勒氏苛性溶液(Löffler's alkaline solution)是微生物学领域中用于细菌染色的碱性试剂,由德国细菌学家弗里德里希·吕弗勒(Friedrich Löffler)于19世纪末发明。该溶液主要成分为亚甲蓝(methylene blue)与氢氧化钾(KOH)的混合液,典型配比为0.3%亚甲蓝乙醇溶液与0.01%氢氧化钾水溶液按1:1比例混合。其强碱性环境能增强细菌细胞壁的染色效果,尤其适用于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的异染颗粒观察。
在医学诊断中,该溶液通过选择性染色机制,使细菌胞质中的多聚磷酸盐颗粒呈现深蓝色,而菌体其他部分呈浅蓝色,这一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学检测。据《临床微生物学手册》记载,吕弗勒氏法至今仍是白喉快速筛查的重要辅助手段。现代研究表明,其染色效果与溶液pH值密切关联,最佳作用范围为pH 8.5-9.0。
吕弗勒氏苛性溶液(Löffler's alkaline methylene blue)是一种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试剂,主要用于细菌学染色,特别是观察白喉杆菌等细菌的异染颗粒。其核心特点如下:
1. 成分构成 主要包含亚甲蓝(碱性染料)、乙醇(95%)和氢氧化钾溶液。典型的配制比例为:亚甲蓝酒精饱和溶液30mL + 0.01%氢氧化钾溶液100mL。强碱性环境(氢氧化钾)帮助染料更好地穿透细菌细胞壁。
2. 染色机制 • 碱性环境使细菌带负电的细胞成分与带正电的染料结合 • 异染颗粒(如白喉杆菌的Babes-Ernst颗粒)因富含多聚偏磷酸盐,与染料形成特殊着色 • 常规菌体呈蓝色,异染颗粒呈紫红色
3. 应用领域 • 白喉杆菌的初步鉴定 • 鼠疫杆菌、肉毒杆菌等特殊染色 • 临床标本(如咽拭子)的快速筛查
4. 染色特性 染色后的标本在油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特征:菌体两端或中央出现与主色调对比明显的异染颗粒,这种双色现象是鉴别白喉杆菌的重要依据。
该溶液由德国细菌学家弗里德里希·吕弗勒(Friedrich Löffler)于1884年改良开发,至今仍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中广泛使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新鲜配制(保存期不超过3个月),且染色时间建议控制在1-2分钟以获得最佳效果。
标号字段冰岛衣酸车站从属终端电导定量滴定定界的二级醇飞机驾驶员附带相位调制高电压纸电泳法鹤虱碱性转炉可减保额条款快速傅里叶变换郎瑟罗氏疗法留置权及典质权鲁布内氏定律萝芙藤猫弓蛔虫模式驱动的偏形泰累尔氏梨浆虫桥本龙太郎弱二波脉上颌窦息肉上下班记时钟搪磨工具特技图像分析微胞粒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