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OT.
anatomy
【醫】 anat.; anatomy
old; worn; former; past
【醫】 arch-; arche-; palae-; paleo-
name; noun; substantive; term
【醫】 nomenclature; term; termini; tetminus
解剖學舊名詞釋義與曆史演變
解剖學舊名詞主要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中國醫學文獻中使用的術語體系,其形成受日本醫學翻譯及傳統中醫詞彙的雙重影響。以下為部分代表性術語的解析:
“膓”
該詞為“腸”的舊稱,特指消化系統中的管狀結構。其構字法以“月”(肉部)表人體組織,右側“昜”表音。《中華醫學大辭典》(1915年)将其定義為“受盛化物之府”,對應現代解剖學的“intestine”。
“膈”
舊指橫膈膜(diaphragm),源于中醫“三焦”理論。《人體解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初版報告》(1932年)記載其功能為“分胸腹二腔,主呼吸升降”。
“腦髓”
舊術語中“髓”兼指腦組織與脊髓,如《醫宗金鑒》(1742年)描述“髓海空虛則耳目失聰”,現代已分化為“cerebrum”與“spinal cord”。
“膏肓”
原出自《左傳》,解剖舊籍借指心膈之間的區域。1930年《生理學名詞》将其規範為“mediastinum”(縱隔),強調其臨床定位意義。
術語演變動因
20世紀50年代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啟動系統性修訂,淘汰了表意模糊或音譯為主的舊詞(如“淋巴”改為“lymph”),建立“形聲兼顧、義準音近”的新标準。這一過程在《中國解剖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中有詳細考據。
解剖學作為一門曆史悠久的學科,其術語體系在不同時期存在演變。以下是部分具有曆史背景或傳統用法的解剖學名詞解釋:
解剖學姿勢
指身體直立、面向前方、上肢下垂且掌心向前的标準觀察體位。這一術語自現代解剖學體系建立以來沿用至今,是描述人體結構的基礎參照标準。
胸骨角
胸骨柄與胸骨體連接處的骨性突起,早期解剖學中作為計數肋骨的重要标志。該結構在臨床觸診和解剖定位中仍具實用價值。
肋弓
由第8-10肋軟骨連接形成的弓狀結構,舊稱"假肋弓",現多簡化為現稱,反映解剖學分類的演變過程。
頸靜脈切迹
胸骨柄上緣的凹陷部位,舊稱"胸骨上切迹",現名更強調其與頸靜脈的解剖關系。
腱鞘
包裹肌腱的結締組織鞘管,早期文獻常描述為"筋膜鞘",現術語更突出其與運動功能的關系。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完整術語列表的讀者可查閱《格氏解剖學》等經典著作,或訪問漢典等專業詞典獲取更系統的曆史術語資料。
焙燒窯變址轉移指令不卑不亢超小型計算機槌布機純粹哲學滴滴涕噴霧多相氫化發芽的馮臘克氏水提取結核菌素高聳的劃線台家屬遺傳階遞歸系統棘黴素決策成本聚孔酸樹脂均分蔓生白薇穆赫氏反應請求服務曲伊涅氏法人工溶劑脫瀝青容許量三苯白蛋白色層析法收斂速度舔膏劑完美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