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hypothetical proposition
artificial; fake; false; furlough; holiday; if; sham
【計】 F
【醫】 pseud-; pseudo-
character; say; speech; talk; word
assign a topic; proposition; set a question
假言命題(Hypothetical Proposition)是邏輯學中表示條件關系的複合命題,其核心特征是斷言兩種事物狀态之間的依賴性或假設性聯繫。以下從漢英詞典對照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定義與結構
假言命題由前件(antecedent)和後件(consequent)構成,邏輯形式為“如果P,那麼Q”(If P, then Q)。例如:“如果天下雨,那麼地會濕”中,“天下雨”是前件,“地會濕”是後件。其符號表示為: $$ P rightarrow Q $$ 該結構強調前件與後件的蘊含關系(參考: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Conditionals")。
分類與邏輯特征
應用與權威解讀
假言命題在數學證明、法律條文和科學研究中廣泛應用。例如法律條款“若行為構成盜竊,則需承擔刑事責任”即采用假言命題形式(參考:Cambridge Dictionary, "Logical terms")。英國哲學家羅素在《數學原理》中指出,假言命題是演繹推理的基礎工具。
假言命題是邏輯學中的基礎概念,指通過條件聯結詞(如“如果……那麼……”或“隻有……才……”)連接兩個命題形成的複合命題,用于表達前件與後件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假言命題由兩個部分構成:
充分條件假言命題
必要條件假言命題
假言命題的真假僅取決于前件與後件的真值組合:
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
否定後件式(Modus Tollens)
在自然語言中,“如果p,那麼q”常隱含因果或實際關聯(如“如果努力學習,就能考高分”),但邏輯學中僅關注真值關系。例如“如果2+2=5(假),那麼雪是黑的(假)”在邏輯中仍為真,因為$ 假 rightarrow 假 $符合真值規則。
假言命題是邏輯推理、數學證明和編程條件判斷的基礎工具,需通過真值規則和推理規則準确理解其含義與應用場景。
拔苗助長變異數不應有的損失償味覺色誠意大地主等比級數訂船單方式表防松螺栓番瀉葉幹燥裝置廣闊性鼓大棘海濱的緩沖器預分配基金用途靜脈狹窄靠背排錯程式普羅利定嵌入骨折起門機擾流層振動輸送機日本漆蟲蠟上升邊示忙器所得稅遞延分攤概念甜菜升降機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