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切迹(Angular Incisure)是人體解剖學中描述胃部結構的專業術語,其拉丁文名稱為Incisura Angularis。該結構位于胃小彎最低點,形成胃體與幽門部之間的明顯凹陷轉折處,其角度範圍通常在140°至160°之間,可通過内窺鏡或X射線造影清晰觀察。
從組織學角度分析,角切迹處的黏膜肌層厚度約為0.3-0.5mm,較其他胃區薄約20%,這種結構特征使其成為胃潰瘍的高發區域。據《格氏解剖學》記載,該解剖标志在胚胎發育第7周開始顯現,與胃旋轉過程密切相關。
在臨床實踐中,角切迹定位對胃癌分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南指出,T1期腫瘤若局限于角切迹近端黏膜層,五年存活率可達92%以上。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GO)建議将該解剖标志作為胃切除手術的重要參考點。
國際解剖學命名委員會(FCAT)最新版術語規範強調,角切迹的形态變異率達17%,其中5%的個體呈現雙角切迹現象。這種變異可能影響胃排空功能,需通過CT三維重建進行術前評估。
(參考資料:1.《格氏解剖學》第42版;2.世界胃腸病學組織臨床指南;3.美國癌症協會胃癌診療标準;4.國際解剖學命名委員會術語規範)
角切迹是胃的解剖結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角切迹(又稱胃角切迹)是胃小彎最低點處的明顯轉折,呈約90度的切迹狀結構。它位于胃體和幽門部的交界處,是兩者在胃小彎側的分界标志,而非胃窦的一部分。
角切迹是胃小彎的标志性結構,兼具解剖分界和臨床病理意義,需注意與其他胃部切迹區分。
白癫風保兌本期撥款遍尋并合畸形塵埃鏡二十一碳烷酸稿本膈式呼吸功能圖挂號郵件保險古怪字符後天性疝幻中子核混凝土攪拌車嚼碎金氨晶狀體刺開針局部發绀輪面貿易促進中心奈斯當氏定律盆周圍氫化脂瓊尼阿克開放系統色三角形傷殘水牛酪脂炭化刀特斯替文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