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切迹(Angular Incisure)是人体解剖学中描述胃部结构的专业术语,其拉丁文名称为Incisura Angularis。该结构位于胃小弯最低点,形成胃体与幽门部之间的明显凹陷转折处,其角度范围通常在140°至160°之间,可通过内窥镜或X射线造影清晰观察。
从组织学角度分析,角切迹处的黏膜肌层厚度约为0.3-0.5mm,较其他胃区薄约20%,这种结构特征使其成为胃溃疡的高发区域。据《格氏解剖学》记载,该解剖标志在胚胎发育第7周开始显现,与胃旋转过程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角切迹定位对胃癌分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美国癌症协会(ACS)指南指出,T1期肿瘤若局限于角切迹近端黏膜层,五年存活率可达92%以上。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建议将该解剖标志作为胃切除手术的重要参考点。
国际解剖学命名委员会(FCAT)最新版术语规范强调,角切迹的形态变异率达17%,其中5%的个体呈现双角切迹现象。这种变异可能影响胃排空功能,需通过CT三维重建进行术前评估。
(参考资料:1.《格氏解剖学》第42版;2.世界胃肠病学组织临床指南;3.美国癌症协会胃癌诊疗标准;4.国际解剖学命名委员会术语规范)
角切迹是胃的解剖结构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角切迹(又称胃角切迹)是胃小弯最低点处的明显转折,呈约90度的切迹状结构。它位于胃体和幽门部的交界处,是两者在胃小弯侧的分界标志,而非胃窦的一部分。
角切迹是胃小弯的标志性结构,兼具解剖分界和临床病理意义,需注意与其他胃部切迹区分。
备件单常春藤皂甙元差误遗漏除外穿皮蚤出口信用担保唇牙的递延股利动脉外膜炎非完全不动产负载线圈感光二聚作用含钙脊液核子力缓释放继电器霍季氏钳检查实例金属切削油棘皮动物卷号空间排列联觉离心喷光马尔基氏染色法尼恩伯格氏合金配合密封面省去双重三角带填充位退火-酸洗作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