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monetary school
coin; money
【計】 currency
【經】 bank currency; currency; king portait; money
school
【醫】 school; system
貨币學派(Monetarism)是以貨币供應量作為核心解釋變量來分析宏觀經濟運行,并主張通過穩定貨币增長來維持經濟穩定的經濟學流派。其核心觀點認為貨币供應量的變動是造成名義國民收入波動的主要原因,主張貨币當局應遵循固定的貨币供應量增長規則而非采取相機抉擇的財政或貨币政策。
核心主張與理論框架:
貨币數量論的核心地位
繼承并發展了古典的貨币數量論(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其核心方程式通常表述為:
$$ MV = PY $$
其中:
貨币學派認為,在長期中,V(貨币流通速度)相對穩定,Y(實際産出)由經濟中的實際因素(如技術、資源)決定,接近充分就業水平。因此,貨币供應量M 的變動主要影響名義變量PY(名義國民收入),最終體現為價格水平P 的變化,即通貨膨脹本質上是一種貨币現象。
來源:Friedman, M. (1956).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A Restatement." In 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對凱恩斯主義幹預政策的批判
貨币學派強烈質疑凱恩斯主義主張的財政政策(政府支出、稅收調整)和相機抉擇貨币政策的有效性。他們認為:
來源:Friedman, M. (1968).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8(1), 1-17.
政策處方:單一規則(Single Rule)
基于對貨币重要性和政策時滞的認識,貨币學派主張中央銀行應放棄相機抉擇,轉而遵循一個固定的、公開宣布的貨币供應量增長率規則。這個增長率應與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實際産出Y 的增長率)保持一緻,通常建議在 3%-5% 左右。他們認為,穩定的貨币增長能為經濟提供一個穩定的背景,避免因貨币政策的隨意變動而引發或加劇經濟波動,從而在長期内實現物價穩定。
來源:Friedman, M. (1960). A Program for Monetary Stability.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主要代表人物:
來源:The Nobel Prize. (1976). Milton Friedman - Facts.
影響與遺産: 貨币學派在20世紀70年代“滞脹”(高通脹與高失業并存)時期影響力達到頂峰,其觀點深刻影響了全球主要中央銀行(如美聯儲)的政策實踐,推動了貨币政策目标向控制通貨膨脹的轉變,并促進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雖然其嚴格的單一規則并未被完全采納,但其強調貨币重要性、關注長期價格穩定、警惕政策時滞等思想已成為現代宏觀經濟理論和中央銀行操作的重要基石。
貨币學派(又稱貨币主義)是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經濟學流派,以挑戰凱恩斯主義為特征,其核心觀點是貨币供應量的變動是影響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的根本因素。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了解其他學派(如供給學派)與貨币學派的區别,可參考的對比分析。
搬遷令半永久性連接成文契約沖洗油大黃根酸碘化鐵丁基·乙基乙烯酮方言學改性載體廣泛應用古特曼氏試驗灰度圖象系統灰皿提煉法會議議程緊束分數客觀聯繫每秒字符數判決案卷屏護電極前頂的氫離子指數球閥人機相容審查程式設計雙臂毛數字乘法器隨機搜索推誠相見灣口沙洲維護控制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