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monetary school
coin; money
【计】 currency
【经】 bank currency; currency; king portait; money
school
【医】 school; system
货币学派(Monetarism)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并主张通过稳定货币增长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学流派。其核心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造成名义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主张货币当局应遵循固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规则而非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或货币政策。
核心主张与理论框架:
货币数量论的核心地位
继承并发展了古典的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其核心方程式通常表述为:
$$ MV = PY $$
其中:
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V(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Y(实际产出)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如技术、资源)决定,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因此,货币供应量M 的变动主要影响名义变量PY(名义国民收入),最终体现为价格水平P 的变化,即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
来源:Friedman, M. (1956).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A Restatement." In 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对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的批判
货币学派强烈质疑凯恩斯主义主张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税收调整)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他们认为:
来源:Friedman, M. (1968).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8(1), 1-17.
政策处方:单一规则(Single Rule)
基于对货币重要性和政策时滞的认识,货币学派主张中央银行应放弃相机抉择,转而遵循一个固定的、公开宣布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规则。这个增长率应与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实际产出Y 的增长率)保持一致,通常建议在 3%-5% 左右。他们认为,稳定的货币增长能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背景,避免因货币政策的随意变动而引发或加剧经济波动,从而在长期内实现物价稳定。
来源:Friedman, M. (1960). A Program for Monetary Stability.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主要代表人物:
来源:The Nobel Prize. (1976). Milton Friedman - Facts.
影响与遗产: 货币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滞胀”(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时期影响力达到顶峰,其观点深刻影响了全球主要中央银行(如美联储)的政策实践,推动了货币政策目标向控制通货膨胀的转变,并促进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虽然其严格的单一规则并未被完全采纳,但其强调货币重要性、关注长期价格稳定、警惕政策时滞等思想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央银行操作的重要基石。
货币学派(又称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经济学流派,以挑战凯恩斯主义为特征,其核心观点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根本因素。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了解其他学派(如供给学派)与货币学派的区别,可参考的对比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