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ylactery
護符(hùfú)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為"amulet"或"talisman",指具有宗教或文化象征意義的隨身物品,傳統上被認為能提供保護、驅邪或帶來好運。該詞由"護"(保護)與"符"(符咒)複合構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道教儀式中使用的符箓文化。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英文對照條目,護符在語言學層面具有三個核心特征:
在跨文化比較中,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大詞典》指出,護符與西方"charm"的根本差異在于:前者強調師承開光儀式賦予的法力,而後者更側重物品本身的天然屬性。這種差異在翻譯實踐中需結合語境處理,如道教典籍中"護符"宜譯為"ritual talisman",民間習俗場景則用"protective charm"更貼切。
現代語義學研究表明(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23),"護符"的詞義演變經曆了三個階段:宗教法器→民俗飾品→文化符號。當前主流用法中,73%的語料指向傳統文化保護需求,19%用于文學隱喻,8%涉及新興的文創産品描述。
護符,又稱護身符,是一種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物品或符號,主要用于驅邪避災、祈求平安。以下是詳細解釋:
實物屬性
護符通常由術士繪制符咒、宗教經文或特殊材質制成,如符紙、金屬片、布料等,常被佩戴于身上或放置特定位置。人們相信其蘊含神秘力量,可抵禦鬼怪、災禍,甚至召喚神靈庇護。
文化多樣性
在藏族等民族文化中,護符形式多樣,可能包括經幡、天珠等,功能超越“護身符”字面含義,與信仰體系深度綁定。
象征性保護
護符可比喻為“免除災難的倚仗”,如清代林則徐提及“夷舶恃為護符”,指外國船隻憑借武力作為保護工具。
情感寄托
在文學或日常語境中,護符也可代指提供安全感的人或事物,例如“奶奶是我的護符”。
護符與“吉祥物”類似,但更強調主動防禦性;與“符咒”相比,護符側重實體化,符咒則偏重咒語或儀式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化差異或具體符號含義,可參考漢典、宗教文化研究等權威來源。
被保護欄位标籤抄寫不能丁烷脫氫多種彙率奮森氏微生物觀察證據滑膜周炎環狀糠疹毀滅性灰析混合儲藏貨币制度甲酸鉀解旋嵴狀的卡片帶轉換口腔科X線透視機莨菪胺耐酸缸器破壞安甯破壞性的葡糖醛酰胺籤命籤署氫氧化乙基汞巯氫可的松鵲替利定通用文字微程式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