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after-baking; postheat treatment
後熱處理(Post-heat Treatment)指在材料完成主要加工工序(如焊接、鑄造、鍛造等)後施加的受控加熱與冷卻過程,旨在優化材料的微觀組織、消除殘餘應力或改善特定力學性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中文術語
後熱處理 特指工件經曆初始加工後實施的二次熱處理工藝,區别于原始成型或焊接過程中的熱處理。
英文對應術語
Post-heat Treatment(通用術語)或Postweld Heat Treatment (PWHT)(焊接領域專稱)。
核心目标
焊接後熱處理(PWHT)
常見于壓力容器、管道焊接接頭,采用600–650°C 保溫緩冷,使擴散氫逸出并軟化淬硬區,避免氫緻裂紋(來源:API 510《壓力容器檢驗規範》)。
增材制造(3D打印)後處理
對金屬打印件進行去應力退火(如钛合金700–850°C),消除層間熱應力,提高疲勞壽命(來源:Additive Manufacturing期刊)。
鑄造/鍛造後調質
通過淬火+高溫回火 獲得回火索氏體組織,平衡強度與韌性(來源:SAE J406《鋼淬透性标準》)。
參數類型 | 典型範圍 | 參考标準 |
---|---|---|
加熱溫度 | 550–750°C(碳鋼/低合金鋼) | ASME BPVC Section VIII |
保溫時間 | 1小時/25mm厚度 | ISO 13916:2017 |
冷卻速率 | ≤200°C/h(緩冷防裂) | EN 1011-1:2009 |
系統闡述後熱處理原理(ASM International出版)。
定義焊接後熱處理參數選擇依據(美國焊接學會)。
中國國家标準術語定義(國家标準委)。
注:實際工藝需根據材料成分、工件厚度及服役條件調整,建議依據具體行業标準(如ASME、ISO)執行。
後熱處理是焊接工藝中的關鍵步驟,主要用于改善焊接接頭性能并防止缺陷。以下是詳細解釋:
後熱處理(Post-Welding Heat Treatment, PWHT)是指在焊接完成後,對焊件進行加熱、保溫及緩冷的熱處理過程。它不同于焊前預熱,而是針對焊後金屬組織調整和應力消除的專項工藝。
主要用于厚闆焊接、高碳鋼或低合金鋼等易産生氫脆的材料,以及承受動載荷或低溫環境的關鍵結構件。
通過後熱處理,可顯著提升焊接結構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是工業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工藝環節。
包渣被告的權利伯-路二氏試驗岔接線圈産卵器磁道存取多納特氏試驗法規錄編非法解雇非線性理想色譜法蓋-阿二氏縫術甘酞樹脂高鐵氰基合并庫文法檢驗翻譯程式交叉遺傳結節間徑介質常數酒精苯氨混合物卷邊機口瘡性潰瘍氯醛比林氯異吲哚铵檸檬油疲憊的全部證據掃若侖事實婚姻特壓潤滑劑臀部寄生肢畸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