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ezold's abscess; von Bezold's abscess
貝佐耳德氏膿腫(Bezold's abscess)是耳鼻喉科領域中的一種特殊深頸部感染,其定義為急性或慢性乳突炎引發的膿液積聚于胸鎖乳突肌與頸深筋膜深層之間的間隙。該病症由德國耳科醫生弗裡德裡希·貝佐耳德(Friedrich Bezold)于1881年首次描述并命名。
從病理機制分析,貝佐耳德氏膿腫的形成與中耳炎直接相關。當感染突破乳突骨皮質後,膿液沿二腹肌溝向頸深部擴散,最終在胸鎖乳突肌内側形成膿腫。這一過程常伴隨乳突氣房系統的骨質破壞,約3%-5%的急性乳突炎患者可能繼發此并發症。
臨床表現具有典型三聯征:①頸部腫脹及壓痛(尤以乳突尖下方顯著);②耳後區紅腫熱痛;③伴發熱、吞咽困難等全身症狀。值得注意的是,約30%病例可能因膿液向咽旁間隙擴散而出現聲嘶或呼吸困難。
診斷需結合影像學檢查與實驗室指标。高分辨率CT掃描可清晰顯示乳突骨質破壞及膿腫範圍,MRI則有助于評估軟組織受累情況。實驗室檢查常見白細胞計數升高(12-18×10/L)和C反應蛋白水平增高(>50 mg/L)。
治療遵循階梯式原則:初期采用廣譜抗生素(如頭孢曲松聯合甲硝唑)靜脈給藥,48小時内無效者需行乳突切除術聯合膿腫切開引流。根據《耳科學臨床指南》,治愈率可達85%-90%,但延遲治療可能導緻頸内靜脈血栓或縱隔炎等嚴重并發症。
貝佐耳德氏膿腫(Bezold's abscess)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頸部深部膿腫,主要與中耳乳突感染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病理機制
該膿腫是因乳突尖部氣房感染(如化膿性中耳炎或膽脂瘤)導緻膿液突破内側薄弱骨壁,流入胸鎖乳突肌深面形成的頸部深部膿腫。其命名來源于19世紀德國外科醫生Friedrich Bezold。
2. 臨床表現
3. 診斷方法
4. 治療原則
5. 注意事項
需與普通頸部膿腫、乙狀窦血栓性靜脈炎等鑒别,避免誤診延誤治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手術方案或用藥細節,可參考山東省耳鼻喉醫院或家庭醫生線上(-8)的權威資料。
齒輪傳動電動機磁帶跳躍鍵醋吩甯粗紋理煤打孔率單位磁通量動産所有權弗斯特氏脈絡膜炎根據書面證據作出判決會計運算混合燃料柯楠因可溶于石油産品之石油磺酸快速加法器連續浮選明示宣言腦樣的培養碟偏振度普通磷輕質發動機油十字形調整後房産毛值通車推究腕桡側副韌帶未出示微團微型電子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