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intrinsic basicity
be indigenous to; inhere
【電】 natural
alkalinity; basicity
【化】 alkalinity; basicity
固有堿度(Inherent Basicity)是化學術語,指物質在自然狀态下所含有的堿性成分或保持堿性能力的本征屬性。該概念強調物質在不依賴外部條件(如溶解、反應)時的内在堿性特征,常見于礦物、金屬氧化物等固态物質的分析。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固有"對應英文"inherent"或"intrinsic",描述物質與生俱來的特性;"堿度"譯為"basicity",指物質中和酸的能力或氫氧根離子(OH⁻)的濃度。例如,氧化鈣(CaO)的固有堿度源于其分子結構中穩定的鈣離子(Ca²⁺)與氧離子(O²⁻)的離子鍵組合,這種結構使其遇水即釋放OH⁻離子。
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定義,固有堿度與溶液的緩沖能力需明确區分:前者指物質靜态的堿性儲備,後者涉及動态維持pH穩定的能力。例如碳酸鹽岩石同時具備固有堿度(含CO₃²⁻)和緩沖能力(通過HCO₃⁻/CO₃²⁻平衡調節水體pH)。
該參數在環境科學領域尤為重要,土壤學家通過測定玄武岩風化産物的固有堿度評估其改良酸性土壤的潛力,相關方法已被納入《土壤分析标準方法》(ISBN 978-0-89118-864-3)的礦物堿度檢測章節。
根據搜索結果和相關化學概念,"固有堿度"一般指水體中天然存在的堿性物質所貢獻的堿度,與人為污染無關。以下是分點解釋:
基本定義
固有堿度是水中自然形成的堿性物質總量,主要指地質作用(如岩石風化)或自然循環産生的成分,包括重碳酸鹽(HCO₃⁻)、碳酸鹽(CO₃²⁻)和氫氧化物(OH⁻)等。
與人為堿度的區别
固有堿度區别于工業排放(如造紙、化工廢水)或農業活動(化肥、農藥)引入的堿性污染物,後者屬于人為增加的堿度。
化學組成
主要來源包括:
作用與意義
固有堿度反映了水體的自然緩沖能力,能抵抗因酸性物質加入導緻的pH劇烈變化。例如,富含HCO₃⁻的水可通過以下反應緩沖酸性輸入:
$$
text{HCO₃⁻ + H⁺ → H₂O + CO₂↑}
$$
這一特性對維持生态系統穩定至關重要。
與pH的關系
固有堿度高并不一定對應高pH值。例如,含HCO₃⁻的水pH通常在6.5-8.5之間,而高OH⁻濃度的水pH可能>9。pH反映即時酸堿狀态,固有堿度則表征潛在緩沖能力。
提示:若需具體測定方法或數值标準,可參考環境水質标準(如GB 3838-2002)中的堿度分類。
蒼蠅産品保證書成熟語言橙油顔色穩定劑對數公式多體的二臂聯胎分布神經元杆狀巴爾通氏體關稅政策哈密爾頓群恢複管理駕駛設備甲酸奎甯金絲菌素克爾饋穿米制年租額桡神經現象石榴皮流浸膏受理訴狀雙滑件曲柄機構雙連控制台數據集中思想散亂團體推銷管道塗膠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