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mechanism of adjustment of balance-of-payments
【經】 balance of payment adjustments
machine-made; mechanism
【機】 machining
國際收支調整機制指一國通過經濟政策或市場自發作用,糾正國際收支失衡的系統性運作方式。從漢英詞典角度可拆解為:"國際收支"對應"Balance of Payments","調整機制"譯為"Adjustment Mechanism",其核心概念包含以下五個層面:
價格調整機制
通過彙率變動影響進出口商品價格,例如本币貶值可提升出口競争力(如馬歇爾-勒納條件:$sum eta_x + eta_m > 1$)。該理論源自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貨币、信用與商業》中的彈性分析法。
收入調整機制
國民收入變化自動調節進口需求,符合哈羅德外貿乘數原理:$Delta Y = frac{1}{s+m} Delta X$(s為儲蓄率,m為邊際進口傾向)。此模型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米德在《國際經濟政策理論》中系統闡述。
貨币調整機制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國際收支手冊》指出,貨币供應量變化通過利率渠道影響資本流動,形成"貨币-價格流動機制"(David Hume, 1752年提出)。
政策協調機制
包含財政政策(如調節政府支出)、貨币政策(利率調整)和貿易政策(關稅變動)的組合運用。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強調政策搭配的"丁伯根法則":政策工具數應不少于政策目标數。
自動穩定機制
金本位制度下的"價格-鑄币流動機制"(大衛·休谟模型)表現為:逆差→黃金外流→貨币供應減少→物價下降→出口增加。現代版本體現在IMF特别提款權(SDR)的分配規則中。
國際收支調整機制是指在國際收支失衡時,經濟體通過市場自發作用或政府政策幹預,恢複國際收支平衡的運作方式。根據調節主體的不同,可分為自動調節機制和政府政策調節機制兩類:
這類機制通過市場力量自發調整,無需人為幹預,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彙率機制
當國際收支逆差時,外彙需求增加導緻本币貶值,出口商品價格競争力增強,進口成本上升,從而促進出口、抑制進口,改善逆差。反之,順差時本币升值,抑制出口并促進進口。
利率機制
逆差導緻國内貨币供應減少→利率上升→吸引外資流入,改善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時則通過利率下降減少資本流入。
收入機制
逆差時國民收入下降→社會總需求減少→進口需求降低,逐步恢複平衡。
貨币-價格機制(物價調節)
逆差引發貨币供應減少→物價下跌→實際彙率貶值→出口競争力提升,進口減少。
金本位下的“物價-現金流動機制”
逆差導緻黃金外流→國内貨币供應減少→物價下降→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自動恢複平衡(休谟機制)。
當市場調節失效或需快速調整時,政府通過以下政策幹預:
外彙政策
如設立外彙平準基金,通過買賣外彙調節彙率。
財政與貨币政策
彙率政策
主動貶值本币以刺激出口(逆差時),或升值本币抑制順差。
直接管制
包括外彙管制(限制資本流動)、貿易管制(配額、關稅)等,但易引發市場扭曲和貿易摩擦。
供給調節政策
長期通過産業升級、技術創新提升出口競争力,從根本上改善國際收支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政策工具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來源中的詳細分析。
播散性痤瘡潮流氣量超聲速翼面陳皮車頭代議制機構電勢梯度多球形容器法-隆二氏型芳香團各種債權人暫時存款骨變形虹彩炎降壓靈膠質粒價值的生産成本論基于財産的婚姻苦苣菜屬毛細管周細胞摹本釀葡萄酒酵母穹窿回峽求和區域選樣乳的煉制三硫化二铟數值搜索私人資格鎖鍊結紮縫術推銷員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