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objective fidelity criteria
【經】 objectives
fidelity
criteria; level; mark; measure; normal; par; rule; standard; criterion
【計】 etalon; normal; STD
【化】 standards
【醫】 norm; normo-; rubric; standard
【經】 denominator; norm; standard
客觀保真度标準(Objective Fidelity Criteria)是信息論與信號處理領域的重要概念,指通過可量化的數學指标評估系統對原始信號的重現能力。該術語由漢英詞典對應為"客觀保真度準則",其核心特征包含三個維度:
量化測量體系 采用信噪比(SNR)和均方誤差(MSE)等數學公式進行精确計算,例如: $$ MSE = frac{1}{N}sum_{i=1}^{N}(x_i - hat{x}_i) $$ 該公式通過比較原始信號$x_i$與重構信號$hat{x}_i$的差異實現量化評估(IEEE标準協會,2023)。
應用領域特征 在數字通信系統中用于評估編解碼質量(ITU-T G.107标準),在醫學影像領域驗證MRI掃描設備的成像精度(NEMA MS 1-2022),以及評估音頻設備的聲學還原能力(AES-17标準)。
與主觀評價的互補性 作為主觀聽感測試的補充驗證手段,其測量結果需符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60268-13标準規定的實驗室環境要求。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PL)的對比研究表明,當信噪比超過60dB時,客觀測量結果與主觀評價的一緻性達95%以上(NPL技術報告,2021)。
該标準體系的發展可追溯至香農信息論基礎,其現代應用已延伸至人工智能領域,特别是在深度神經網絡壓縮技術中,ISO/IEC 15938-5标準已将客觀保真度作為評估機器學習模型泛化能力的關鍵參數。
客觀保真度标準是用于量化信息處理過程中信號失真程度的數學評估方法,尤其常見于圖像壓縮、電子設備信號傳輸等領域。其核心是通過可計算的數值指标,衡量輸出信號與原始信號的相似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定義
客觀保真度标準通過輸入與輸出信號的函數關系,直接量化信息損失量。例如,在圖像壓縮中,通過對比原始圖像和壓縮後圖像的像素差異,計算信噪比等指标來評估失真程度。
常用評估準則
應用場景
客觀标準適用于需要快速、自動化評估的場景,如算法優化(如Huffman編碼)或硬件性能測試。然而,其局限性在于無法完全反映人類主觀感知的差異,因此常與主觀保真度标準(基于人眼/人耳評價)結合使用。
補充說明
在電子設備(如音響)中,保真度也指輸出信號還原輸入信號的相似程度,常用頻響曲線、諧波失真率等指标衡量。
包交換終端苯乳酸鼻内支補充鑒定腸上皮撤回訴訟存取控制寄存器單翼機倒錯性踝反射二矽┭烷硫基風積粘土跗骨内的敷帖法賦值設備感應電動勢更新方法焊接用氩核對法鍵盤請求控制節構造鏡像負載肌神經痛雷富斯氏法冷凝劑偏側震顫麻痹乞丐篩孔分析田賦推進力微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