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晶間腐蝕性英文解釋翻譯、抗晶間腐蝕性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resistance to inter granular corrosion
resistance to intercrystalline corrosion
分詞翻譯:
抗的英語翻譯:
contend with; defy; fight; refuse; repel; resist
【醫】 Adv.; contra-; ob-
晶間腐蝕的英語翻譯:
【化】 intercrystalline corrosion;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專業解析
抗晶間腐蝕性(Intergranular Corrosion Resistance)是指金屬材料(尤其是不鏽鋼、鎳基合金等)抵抗晶間腐蝕發生與擴展的能力。晶間腐蝕是一種沿金屬晶粒邊界發生的局部腐蝕現象,危害性極大,因為它可能導緻材料在宏觀外觀無明顯變化的情況下突然喪失強度和延展性。
詳細解釋:
-
定義與機理:
- 晶間腐蝕發生在金屬晶粒之間的邊界區域(晶界)。金屬在特定條件下(如敏化溫度範圍450-850°C加熱或焊接),晶界附近區域的化學成分會發生變化(如鉻元素貧化形成貧鉻區)。在腐蝕環境中,貧鉻區相對于晶粒内部成為陽極,優先發生溶解腐蝕,形成沿晶界的連續腐蝕通道。
- “抗晶間腐蝕性”即指材料抵抗這種特定腐蝕形式的能力。高抗晶間腐蝕性意味着材料不易形成貧鉻區,或即使形成,其腐蝕速率也極低,不易發生沿晶界的快速破壞。
-
重要性:
- 晶間腐蝕隱蔽性強,破壞突然,常導緻設備、管道或結構件在無明顯預兆的情況下失效,尤其在化工、石油、核電、海洋工程等關鍵領域危害巨大。
- 材料的抗晶間腐蝕性是評價其長期服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關鍵指标之一,尤其對于焊接結構件和在敏化溫度區間工作的部件。
-
影響因素與改善措施:
- 合金成分: 降低碳含量(如使用超低碳不鏽鋼304L, 316L)是最有效手段,減少碳化鉻析出導緻的貧鉻。添加穩定化元素(如钛Ti、铌Nb)形成穩定碳化物(TiC, NbC),優先于碳化鉻析出,避免貧鉻(如321, 347不鏽鋼)。
- 熱處理: 固溶處理(快速冷卻)使碳化物溶解在基體中。對穩定化鋼進行穩定化處理,使穩定元素充分形成碳化物。
- 焊接工藝: 控制焊接熱輸入和層間溫度,避免在敏化溫度區間停留過久,焊後可能需進行固溶處理(若可行)。
-
測試與标準:
- 評估抗晶間腐蝕性有标準化的加速腐蝕試驗方法,如:
- 硫酸-硫酸銅腐蝕試驗(Strauss Test): 常用方法,将試樣浸入沸騰的硫酸-硫酸銅溶液中,通常加入銅屑,規定時間後檢查彎曲試樣是否出現晶間裂紋。參考标準:ASTM A262 Practice E, GB/T 4334.5。
- 硝酸腐蝕試驗(Huey Test): 用于評估高合金材料在強氧化性介質中的抗晶間腐蝕能力。試樣浸入沸騰的硝酸溶液中,測量多個周期後的腐蝕失重。參考标準:ASTM A262 Practice C, GB/T 4334.3。
- 電解腐蝕試驗(EPR Test): 電化學方法,通過測量再活化率來快速評估敏化程度。參考标準:ASTM G108。
權威參考來源:
- 國際标準組織 (ISO): ISO 3651系列标準《不鏽鋼耐晶間腐蝕的測定》提供了多種測試方法。 (來源:ISO)
- 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 (ASTM International): ASTM A262《奧氏體不鏽鋼晶間腐蝕敏感性檢測的标準實踐》是應用最廣泛的測試标準之一。 (來源:ASTM)
- 中國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 (SAC): GB/T 4334《金屬和合金的腐蝕 不鏽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是中國國家标準。 (來源:國家标準全文公開系統)
- 專業組織: 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 (NACE International) 和國際腐蝕理事會 (ICC) 提供大量關于腐蝕機理、測試和防護的資料與标準。 (來源:NACE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Corrosion Council)
- 權威教材與手冊:
- 《材料的腐蝕與防護》(肖紀美,曹楚南等著) - 系統闡述腐蝕原理,包含晶間腐蝕章節。
- 《Corrosion Engineering》 (Fontana, M.G. and Greene, N.D.) - 經典腐蝕教材,詳細讨論晶間腐蝕。
- 《ASM Handbook, Volume 13A: Corrosion: Fundamentals, Testing, and Protection》 - 權威手冊,包含晶間腐蝕機理、測試及案例。 (來源:ASM International)
網絡擴展解釋
抗晶間腐蝕性是指材料抵抗晶間腐蝕的能力。晶間腐蝕是一種沿金屬晶粒邊界發生的局部腐蝕現象,會導緻材料機械性能顯著下降,且因表面無明顯破壞痕迹而具有隱蔽性。以下從定義、機理、影響因素及改善措施四方面詳細說明:
1. 定義與特征
晶間腐蝕是金屬晶界處因成分差異或雜質聚集,優先發生腐蝕的現象。其特點包括:
- 沿晶粒邊界向内部擴展,破壞晶間結合力;
- 腐蝕後材料表面仍保持光澤,但力學性能(強度、韌性)大幅降低。
2. 發生機理
核心機制為敏化作用:
- 當不鏽鋼(如0Cr18Ni9)在425-815℃區間加熱或緩慢冷卻時,碳與鉻結合形成碳化鉻(如Cr₂₃C₆),在晶界析出;
- 晶界附近區域因鉻元素貧化(鉻含量低于12%),無法形成保護性氧化膜,導緻耐蝕性下降。
3. 關鍵影響因素
- 材料成分:含碳量超過0.03%的奧氏體不鏽鋼易發生,添加钛(Ti)或铌(Nb)可優先與碳結合,減少鉻消耗;
- 熱處理工藝:不當的熱處理(如焊接後未固溶處理)會加劇敏化作用;
- 環境介質:酸性、含氯離子等腐蝕性環境會加速晶間腐蝕。
4. 改善措施
- 降低碳含量:使用超低碳不鏽鋼(如316L,含碳≤0.03%);
- 添加穩定化元素:钛、铌等元素優先與碳結合,避免鉻貧化;
- 固溶處理:加熱至1050-1100℃後快速冷卻,使碳化物溶解并均勻分布。
此類腐蝕常見于焊接接頭、高溫設備等場景,需通過材料選型與工藝控制綜合預防。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八日熱不全臀先露代償性呼吸音導演電光聚集器鍍金材料放線杆菌屬封蓋公用彙編程式國内投資總額化學淡入降膽烷減速比焦炭沉降器浸水過度計算報表空白定單流法旅店經營者齧齒動物鼠疫歐利希氏重氮反應平均通過量質的限度鉗制氣升氣體測熱計弱商品經銷特許權生産排序審計程式彙編魏斯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