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rapnel
開花彈(High-Explosive Fragmentation Shell)是軍事術語中一類特殊彈藥的統稱,其核心特征是通過内部裝填的高爆炸藥與預制破片結構,在引爆時産生定向或散射的金屬破片,以達到殺傷人員或破壞輕型裝備的效果。根據《英漢軍事技術詞典》的定義,該術語對應英文全稱為“High-Explosive Fragmentation”,簡稱HE-FRAG,區别于單純爆破彈(HE)或穿甲彈(AP)。
從彈藥結構分析,《現代兵器知識百科》指出其典型構造包含三層設計:(1)外層鋼制殼體刻有預制破片槽;(2)中層裝填TNT或RDX混合炸藥;(3)引信系統采用延時或碰炸機制。爆炸時殼體按預制紋路碎裂,形成0.5-25克不等的金屬破片,初速可達1500-2000米/秒,有效殺傷半徑約15-30米。
該武器最早見于19世紀普法戰争時期,據《世界火炮發展史》記載,德國克虜伯公司于1871年首次将預制破片技術應用于野戰炮彈。現代衍生型號包括:榴彈炮用殺傷爆破彈(如M107)、防空炮彈(如瑞士厄利空35mm AHEAD彈)以及單兵榴彈(如M433)。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根據《日内瓦公約第三議定書》,針對非軍事目标的蓄意使用被列為戰争罪行。民用領域,此類彈藥殘片常作為戰争遺迹研究的實物标本,現存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火炮展區便收藏有抗戰時期繳獲的日軍九二式步兵炮開花彈。
“開花彈”是一個軍事術語,在不同曆史或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傳統解釋
指榴彈的舊稱,主要用于爆炸後産生破片殺傷目标。這類彈藥通過爆炸釋放能量和碎片,對人員或輕型裝備造成範圍性傷害。
達姆彈的俗稱
現代更常見的解釋指向達姆彈(Dumdum bullet),因19世紀末英國在印度達姆兵工廠研發得名。其特點是:
需注意“開花彈”可能引發的混淆:
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現代語境多關聯達姆彈的殺傷機制,而曆史文獻可能沿用榴彈舊稱。
飽和值标準線規必需品步增式日工作定額差分作用法籌集公司債處方集彈性膜複合潤滑油剛玉工夫火法冶金交易場地家庭主婦結構的接枝共聚坎尼策氏試驗控制轉移語句類比至數值轉換器聯邦顧問會議臨時點焊硫代硫酸轉硫酶貿易合同胼胝交叉束傷寒樣熱審理權的市場貿易適于銷售算子表示法天然牙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