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卡-别二氏紋英文解釋翻譯、卡-别二氏紋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striae Kaes-Bechterewi

分詞翻譯:

卡的英語翻譯:

block; calorie; checkpost; clip; get stuck; wedge
【化】 calorie
【醫】 c.; cal.; calorie; calory; chi; small calorie

别的英語翻譯:

leave; other
【醫】 allo-

二的英語翻譯:

twin; two
【計】 binary-coded decimal; binary-coded decimal character code
binary-to-decimal conversion; binary-to-hexadecimal conversion
【醫】 bi-; bis-; di-; duo-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紋的英語翻譯:

grain; lines; veins
【醫】 streak; stria; striae; striation; stripe

專業解析

卡-别二氏紋(Kaes-Bekhterev Stripe/Layer) 是神經解剖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指大腦皮層第三層(外錐體層)内的一束密集的橫向神經纖維帶。該結構由德國精神病學家 Theodor Kaes 和俄國神經學家 Vladimir Bekhterev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分别獨立描述并命名,故稱“卡-别二氏紋”。

詳細解釋:

  1. 解剖定位與特征

    卡-别二氏紋位于大腦皮層第三層(外錐體層)的深部,緊鄰第四層(内顆粒層)。它由平行于腦表面的有髓鞘神經纖維束密集排列形成,在組織切片染色(如韋格特染色法)下呈現為一條明顯的淺色橫帶。這一結構在人類大腦前額葉皮層中尤為顯著,是皮層分層的重要标志之一 。

  2. 功能意義

    其功能與皮層内神經信號的橫向整合密切相關。密集的纖維束可能參與協調同一皮層區域内不同功能柱之間的信息傳遞,影響高級認知功能(如工作記憶、決策)。部分研究認為其發育異常可能與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精神疾病相關 。

  3. 命名來源

    • Theodor Kaes(1852-1913):德國神經病理學家,首次在1907年通過髓鞘染色技術描述該結構。
    • Vladimir Bekhterev(1857-1927):俄國神經學家,同期在皮層研究中獨立發現并分析其解剖特征。學界為紀念二人貢獻,采用複合命名 。
  4. 臨床相關性

    屍檢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額葉皮層的卡-别二氏紋可能存在髓鞘化程度降低或纖維密度異常,提示其參與神經發育性疾病的病理機制 。

相關術語對照

中文術語 英文術語
卡-别二氏紋 Kaes-Bekhterev Stripe/Layer
外錐體層 External Pyramidal Layer
内顆粒層 Internal Granular Layer
有髓鞘纖維 Myelinated Fibers

權威參考文獻

  1. Kaes, T. (1907). Die Großhirnrinde des Menschen in ihren Maßen und in ihrem Fasergehalt. Jena: Gustav Fischer.
  2. Zilles, K., & Amunts, K. (2010). "Centenary of Brodmann’s Map—Conception and Fat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1(2), 139–145.
  3. Bentivoglio, M. (1996). "Vladimir Mikhailovich Bekhterev (1857–1927)." Journal of Neurology, 243(10), 705–706.
  4. Uranova, N. A., et al. (2020). "Oligodendrocyte Abnormalities in Schizophrenia: Evidence from Postmortem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1(23), 9266.

網絡擴展解釋

“卡-别二氏紋”(striae Kaes-Bechterewi)是神經解剖學中的術語,指大腦皮質中的一層纖維帶結構。該名稱來源于兩位神經學家Theodor Kaes和Vladimir Bekhterev(或譯“别赫捷列夫”)的姓氏組合。

核心信息:

  1. 解剖定位
    位于大腦皮質内,屬于皮質分層結構中的一部分,可能與神經纖維的密集排列相關,參與信息傳遞。

  2. 發現背景
    由德國神經學家Theodor Kaes(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與俄國神經學家Vladimir Bekhterev(1857-1927)共同研究提出,後者以發現“别赫捷列夫核”等神經系統結構聞名。

  3. 功能推測
    作為皮質纖維帶,可能與神經元間的連接或特定功能區域(如運動、感覺皮層)的信號整合有關,但具體機制需結合現代神經科學研究進一步确認。

補充說明:

如需更詳細的解剖學關聯或臨床意義,建議查閱神經解剖學專著或相關研究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被驅逐出境者布呂克納法操作檢查處理機診斷存儲器周期電烙法電子束離子源豆清蛋白翻新奉承混合神經結冰吉姆薩氏染劑近側開發大學計算機系統開始通油窺腦器類天花包涵體冷蕨亭裡哪基脈動點耐熱、耐洗、耐曬内側唇起伏振蕩手存現金贖款未叫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