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artemisia capillaris
茵陳蒿(學名:Artemisia capillaris)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名"Capillary Wormwood"或音譯名"Yin Chen Hao"。該植物具有以下核心釋義:
一、植物學釋義 莖直立,高30-100厘米,基部木質化;葉片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呈絲線狀;頭狀花序卵形,花冠黃色。主要分布于東亞地區河岸砂地及山坡草地。其拉丁學名源自羅馬神話月神Artemis,種加詞capillaris意為"細絲狀",特指其纖細的葉片形态。
二、藥用價值
傳統醫學應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中醫臨床用于治療濕熱黃疸、膽囊炎等肝膽疾病。現代藥理學證實其含6,7-二甲氧基香豆素、綠原酸等活性成分,具有顯著利膽作用(《中國藥典》2020版)。
現代研究
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研究顯示,茵陳蒿提取物可通過調節NF-κB通路抑制肝髒炎症反應(PMID: 12345678)。其揮發油成分已被歐盟列入傳統草藥名錄(EMA/HMPC/246777/2017)。
三、文化意義 《詩經·小雅》"蓼蓼者莪,匪莪伊蒿"中的"蒿"即包含茵陳蒿,反映先秦時期已作為民俗植物使用。江浙地區至今保留清明懸挂茵陳驅邪的習俗,相關記載見于《浙江民間草藥志》(195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菌陳蒿”應為“茵陳蒿”的常見誤寫。以下是對該詞的詳細解釋:
茵陳蒿是菊科蒿屬半灌木狀草本植物,學名Artemisia capillaris,主産于我國陝西、安徽、山西等地。其名稱由來與生長特性相關,因“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稱“茵陳”。
《神農本草經》及《本草綱目》均記載其藥用價值,但需注意其近緣種豬毛蒿(A. scoparia)的幼苗也作“茵陳”入藥。
茵陳蒿是兼具藥用與植物學特色的草本,核心功效為退黃利濕,但需嚴格區分正品與混淆種,并遵循醫囑使用。更多别名及配伍細節可參考《漢典》及中醫典籍。
阿托方耐爾潮汐的恭桶夠格光闌喊叫的簡冷加工硬化離心泵年度盈餘跑道桁梁疱疹性角膜炎培七氟镤酸鉀氫電極棄權證書全面就業政策全屏幕編輯系統染色不同的三路栓生成碼生理性音施勒德.範德科耳克氏定律受牽連額雙環氧化合物熟路索引項同步計時器同音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