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脊髓後角灰質炎英文解釋翻譯、脊髓後角灰質炎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posterior poliomyelitis

分詞翻譯:

脊髓的英語翻譯:

spinal cord
【醫】 caudex dorsalis; chorda spinalis; dorsalis medulla; funis argenteus
medulla spinalis; myel; myel-; myelo-; myelon; spinal cord
spinal marrow; vertebra

後角的英語翻譯:

【醫】 cornua occipitale; cornua posterius
cornua posterius ventriculi lateralis; digital cavity; dorsal cornua
dorsal horn; dorsicornu; postcornu; posterior gray column

灰質的英語翻譯:

【醫】 cinerea; gray; gray matter; gray nuclei; gray substance; polio-
substantia cinerea; substantia grisea

炎的英語翻譯:

burning hot; inflammation
【醫】 inflammation; phlegmasia; phlegmonosis; phlogo-

專業解析

脊髓後角灰質炎(英文:Poliomyelitis of the posterior horn / Gray matter poliomyelitis affecting the posterior horn)是一個需要謹慎分析的醫學術語組合。嚴格來說,标準的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主要累及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并結合醫學權威解釋其含義:

  1. 核心術語解析:

    • 脊髓 (Jǐsuǐ): Spinal cord。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
    • 後角 (Hòu jiǎo): Posterior horn / Dorsal horn。指脊髓橫切面上呈蝴蝶翼狀(或H形)灰質的後側部分。後角主要與感覺神經元的胞體聚集和感覺信息的初級處理相關,接收來自外周的感覺傳入神經纖維(如痛覺、溫覺、觸覺)。
    • 灰質 (Huīzhì): Gray matter。指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由神經元胞體、樹突、無髓鞘神經纖維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的區域,在脊髓中央呈H形。與白質(神經纖維束)相對。
    • 灰質炎 (Huīzhì yán): Poliomyelitis。特指由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病毒具有嗜神經性,尤其偏好侵犯并破壞脊髓前角(Anterior horn)的運動神經元(Motor neurons),導緻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弛緩性癱瘓),即俗稱的“小兒麻痹症”。
  2. “脊髓後角灰質炎”的含義:

    • 從字面組合理解,該術語意指“發生在脊髓後角灰質區域的炎症”,特别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炎症。
    • 然而,在标準的醫學描述和病理學中,脊髓灰質炎病毒的主要靶點是脊髓前角的運動神經元,而非後角的感覺神經元。
    • 雖然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理論上可能影響脊髓其他區域(包括後角),但後角受累并非其典型或主要的病理特征。典型的臨床表現是由前角運動神經元損傷導緻的肌肉無力或癱瘓。
    • 因此,“脊髓後角灰質炎”不是一個标準或常用的獨立診斷術語。它可能用于描述非常罕見或非典型病例中病毒對後角的影響,或者可能是對術語的誤解或特定語境下的描述。
  3. 總結與權威參考:

    • 脊髓灰質炎的核心病理改變在于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的破壞。
    • “脊髓後角灰質炎”強調了病變部位在脊髓後角灰質,但這不符合脊髓灰質炎的典型病理模式。
    • 該術語組合可能提示:
      • 對典型脊髓灰質炎病理的非典型描述(如病毒廣泛侵犯)。
      • 對其他病因引起的脊髓後角炎症的誤稱。
      • 特定研究或罕見病例報告中的描述性用語。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資料綜合分析,“脊髓後角灰質炎”這一表述可能存在術語混淆。正确名稱應為“脊髓灰質炎”,其病理特征主要與脊髓前角灰質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疾病定義

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侵犯脊髓前角運動神經細胞。因多發于5歲以下兒童且易導緻肢體癱瘓,俗稱“小兒麻痹症”。

二、關鍵病理特征

  1. 病變部位:病毒主要攻擊脊髓前角灰質區(運動神經元集中區域),尤其是腰段和頸段,導緻運動神經纖維變性。
    • 注意:脊髓後角主要負責感覺信號傳遞,并非該病毒主要侵犯區域。
  2. 損傷機制:病毒破壞前角細胞後,對應支配的肌肉失去神經控制,出現弛緩性癱瘓。

三、臨床表現(典型發展過程)

  1. 前驅期:發熱、咽痛、惡心等類感冒症狀(持續1-4天)。
  2. 癱瘓前期:頭痛、頸背強直、肌肉疼痛。
  3. 癱瘓期:約1%感染者出現不對稱性弛緩性癱瘓,以下肢多見。
  4. 後遺症期:肌肉萎縮、關節畸形(如馬蹄内翻足)等,多發生于發病2年後。

四、現狀與預防

我國自2000年已實現無脊灰野病毒流行,主要通過口服脊灰疫苗(OPV)和注射滅活疫苗(IPV)進行預防。目前全球僅剩Ⅰ型野病毒尚未完全消滅。

術語糾正建議:若需指代脊髓後角病變的炎症,需結合具體病因(如其他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進行診斷,這與脊髓灰質炎的典型病理特征不同。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鉑闆波幹擾成幀錘骨外側突儲氣電功率典禮電流遙測計電氣化癫痫代症二氰合金酸鈉分費類傅裡葉變換對共用控制器光筆驅動機構國際法體系合法領養紅細胞内環踝前韌帶黃光色澱性紅巨人瘘口潰瘍碰巧強制購買氫化肉桂酰胺任選開關通道善變收值吐露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