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index access method
【計】 X
【經】 access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醫】 method
【經】 law
變址存取法(Indexed Addressing Method)是計算機體系結構中一種重要的内存尋址方式,其英文對應術語為"indexed addressing method"。該方法通過将基址寄存器(Base Register)内容與變址寄存器(Index Register)的偏移量相加,生成最終的操作數地址,其數學表達式可表示為: $$ Address = Base + Index times Scale + Displacement $$ 其中:
該方法在處理器設計中具有三個核心應用場景:
根據計算機組成原理權威教材《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David A. Patterson, John L. Hennessy著)第五章的論述,現代RISC-V架構通過x0-x31通用寄存器組實現了靈活的變址尋址模式,而CISC架構如x86則提供更複雜的變址尋址指令格式。該技術的演進曆史可追溯至1954年IBM 704計算機首次引入的變址寄存器設計理念。
變址存取法(也稱為變址尋址)是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編程中一種常見的内存訪問技術,其核心原理是通過變址寄存器(Index Register)動态計算内存地址,從而實現對數據的靈活存取。以下是詳細解釋:
地址計算
操作數的實際地址(有效地址)由變址寄存器的值與指令中提供的基地址(或偏移量)相加得到。公式為:
$$
text{有效地址} = text{變址寄存器值} + text{指令中地址字段}
$$
這種計算方式允許程式在運行時動态調整内存訪問位置。
寄存器作用
變址寄存器通常存儲一個基地址(如數組的起始地址),而指令中的偏移量對應數組元素的索引。例如,訪問數組元素array[i]
時,變址寄存器保存array
的首地址,偏移量為i
。
假設變址寄存器為IX
,指令為LOAD R1, (IX+5)
:
IX
的值為0x1000
,則有效地址為0x1000 + 5 = 0x1005
。0x1005
加載數據到寄存器R1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實現或硬件細節,可參考計算機體系結構教材(如《計算機組成與設計》)或相關編程手冊。
常減壓二段蒸餾過程産葡萄酒的沖擊式氣動霧化噴嘴帶鏽底漆抵銷帳非法所得芬托氯铵喉區甲基硫酸普洛斯的明健兒激光範圍探測器徑向展開集中式多點均幅脈沖克裡厄氏牙梃漏損條款卵黃合胞體氯代馬來酸濾模器慢性壞死性龈炎目标證人拇彎曲萘托酮平衡攤還計劃缺足實質給付霜塔魯香脂油碳酸鎂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