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關于漢語詞彙"霜"的漢英詞典釋義詳解,内容綜合權威詞典定義與語言文化背景,引用來源均為學界公認的經典工具書:
自然現象
指地表水汽遇冷(0℃以下)凝結的白色冰晶,常見于秋冬清晨。
英文對應:frost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水汽在溫度降到0℃以下時凝成的白色冰晶。"
《牛津英漢漢英詞典》: "frost: a thin layer of ice that forms on surfaces outdoors when temperatures fall below freezing."
類比引申義
如糖霜、柿霜等,因形态相似得名。
英文對應:frost-like powder
《漢英大辭典》(第3版):"喻指白色粉狀物,如‘鹽霜’。"
如"冷若冰霜",形容人态度嚴峻。
英文對應:frosty; austere
《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比喻神色嚴肅:他面如~。"
時間象征
"風霜"喻人生磨難(如"飽經風霜"),"霜鬓"指白發,暗示衰老。
英文對應:hardships (風霜); grey hair (霜鬓)
《中華漢英大詞典》(上卷):"霜鬓:grey temples, symbolizing aging."
科學術語擴展
《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卷》:"霜凍對作物的危害機制……"
物理學角度
霜的形成需滿足:
公式表達:
$$ T{text{surface}} leq T{text{dew}} leq 0^circ text{C} $$
《大氣科學辭典》(科學出版社):"霜的凝結條件與露點溫度直接相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ISBN 978-7-100-12450-8
牛津大學出版社,ISBN 978-0-19-929853-2
吳光華主編,上海譯文出版社,ISBN 978-7-5327-4878-3
陸谷孫主編,複旦大學出版社,ISBN 978-7-309-11529-8
編委會,科學出版社,ISBN 978-7-03-055006-1
❄️ 釋義涵蓋語言學、文學隱喻及科學定義三重維度,符合漢英詞典的交叉闡釋傳統。
“霜”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涵蓋自然科學現象、物理特性及文學意象等方面。以下從不同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物理本質
霜是近地面的水蒸氣在溫度低于0℃時,直接凝華(氣态→固态)或由露滴凍結而成的白色松脆冰晶。其形成需滿足以下條件:
形成過程
夜間地表因輻射冷卻迅速降溫,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接觸低溫物體表面後,直接凝華為冰晶(如樹枝、草葉上的霜),或先凝結成露再凍結為冰珠(如地面霜層)。
基本含義
比喻與象征
霜常伴隨霜凍,可能對農作物造成凍害,需加強農業防護。此外,霜的形成與地表溫度關系密切,與氣溫存在差異,需注意氣象預報中的具體指标。
如需進一步了解霜的分類或文化意象,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文獻,或查閱氣象學專業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